一本“振”經
“萬物皆互聯,無處不計算。”尿布與啤酒捆綁可令銷量大增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而大數據也成了各行各業的香餑餑。
上周,掛牌兩個多月的南海區數據統籌局交出了第一份“作業”,推出圖識南海、數說南海、信用南海、法人平臺和“南海一點通”超級APP,市民將品嘗到大數據所帶來的甜頭。
據了解,通過這些應用,只需輕點鼠標,就能知道附近有哪些平價商店、WIFI熱點、公共自行車站點甚至廁所、去餐廳就餐,還可獲知該企業的信用信息、相關違法記錄;通過手機APP,能第一時間收到政府部門推送的突發事件預警……
這些信息的整合使原本失聯的各部門信息互相“牽手”,可以為市民、企業提供信息服務,還可以通過企業的二次開發,形成更專業的應用產品,帶來實際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然而,據筆者走訪,盡管相關部門舉行了喜聞樂見的發布儀式,全城媒體進行了熱情詳盡的報道,但這些應用的服務對象—市民,卻表現得無比“冷靜”。對于應用的發布,過半數市民表示并不知情,而對于這些功能誘人的應用產品,很多人也坦言興趣不大。
聽到這樣的潑冷水的反饋,工作人員估計要哭了。據介紹,這5大應用是他們奮戰兩個多月、無數次加班加點的成果。其中,“南海一點通”APP是全國首個集成式政務應用,數說南海的數據開放數量超過了北京、上海,而圖識南海也是佛山五區中最先推出的互聯網版電子地圖,比百度、谷歌地圖內容更豐富也更接地氣。
但無論內容多有價值,市民不買賬也是一場空。就目前情況而言,政府部門懷揣著為市民服務的初衷而埋頭苦干,但在這個過程中過于“埋頭”,在推廣方面所作的努力并不多。沒有廣泛營銷,沒有給力的宣傳,僅僅奉上豐盛的大餐就希望客似云來,這多少有點一廂情愿。
更為關鍵的是,大數據應用屬于互聯網產品范疇,理應運用互聯網思維,以用戶為導向,真正了解受眾的需求,無比在意用戶體驗等。因此,真正要大數據改變人們生活、造福普羅大眾,必須在整個過程中將市民拉進來,通過調查了解市民需求,在過程中與市民頻頻互動,推出產品后也需要市民的大量反饋,從而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讓服務對象覺得棒棒噠。
還好,南海的大數據應用才只是走出了第一步,還有大把時間,還有無限可能,讓市民參與其中就會有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