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這些原本聽起來離大眾生活非常遙遠的IT專業術語,如今正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到底什么是大數據?它以何種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信息技術專家、IBM中國開發中心首席技術官毛新生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為大家勾勒了一幅大數據時代的圖景。
—編者
大數據正在做什么
以開放、平等、參與的方式重構商業模式和人的行為方式
如今,喜歡在互聯網上購買書籍的人會發現,當你搜索某一本書時,常常會同時在頁面上看到一個推薦書單,而你會驚奇地發現,書單里羅列的,正是你感興趣的書籍。這并非書商的神機妙算,也并不借助于專家學者的推薦,隱藏在它背后的,只是一串串數據—海量的巨細無遺的大數據。這些數據記錄了過去若干年來,數以千萬計的人每一天的買書行為,以致它清楚地知道買這本書的人通常還會買哪些書。
通過這種大數據的洞察力建立的新的價值點,亞馬遜在美國輕而易舉地擊退了他們的傳統競爭對手。在互聯網時代,像這樣以大數據驅動的行業變革非常之多,并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在教育領域,面對面的傳統授課方法正面臨著在線教育的沖擊,慕客課堂也正在構建新的教育模式;在服務業領域,傳統的營銷方式正在被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個性化的服務所取代。
大數據所做的,就是將其背后的人與人、信息與信息,信息與商品、人與商品連接起來,將人的需求同各種各樣的以信息為基礎的東西連接起來,以開放、平等、參與的方式在重構商業模式和人的行為方式。
在這種新技術構建的地基上,人們未來將可能借此探討一些驚人的課題,比如人的“意識數據化”—把人的意識放到網上,讓它在數據云里閱讀、學習;再比如“人體工程”—借助當下生物技術和信息科技,可以讓人的長相、智力、情感都順從自己的心意。
如果將傳統的生產工具比作小米加步槍的話,未來基于大數據的新生產工具無異于加農炮。信息在未來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這意味著人們需要調整視角,把數據這個最重要的資源,很好地用起來。當一個市長以大數據的眼光看待一個城市,他可能讓城市從民生角度、經濟角度、社會管理角度收集各種數據,在此基礎上去了解城市的交通、醫療衛生等各種相關事項,發現哪里有問題,哪里可改善,應該如何調整。
如何分析大數據
靠無數臺計算機,通過數學模式將數據分解、合并直至得到結果
所謂大數據,就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海量規模數據中尋找到新看法、新趨勢,然后構建嶄新的價值。
過去,人們不曾獲得如此大規模的數據,所以根本無法獲得如今大數據所能得出的結論和價值。如何分析海量數據呢?其實,方法跟曹沖稱象差不多,一頭大象,一桿秤稱不了,同樣,一臺機器也無法處理海量的數據。
大數據處理不是靠一臺超級計算機,而是靠無數臺計算機,用函數式編程這樣的數據工具將其分解,再慢慢合并最后拿出結果。以搜索引擎為例,他們在做三件事—搜集數據、深度加工數據、將結果提供給用戶。每天,超過100萬臺計算機在運行,處理的數據規模在P級別(千萬億字節),相當于一份報紙60年所有文字圖片數據總和的1000倍以上。當人們用關鍵詞搜索的時候,它消耗掉的電能,能幫你煮熱一杯咖啡。
大數據最厲害的地方,是開辟了嶄新的業務模式,就是數據化、智能化、互聯網化。要掌握這樣一種新的工具,就要以大數據為基礎看待處理和運用數據的方式,這跟過去小數據的集合迥然不同—
第一,大數據強調全數據的觀念,而非小數據的隨機抽樣。小數據,只要記住關鍵信息就行,大數據需要采集全部信息。第二,小數據強調精準,大數據強調大勢的把握和概率;第三,小數據關注因和果,大數據則關注關聯。比如一家網站向讀者推薦圖書時,不需要操心人們為何買這本書,它所做的是采集所有買書人的數據,然后用數學模型分析出買這本書的人購買其他書籍的概率。
物聯網、傳感器、機器人、三維打印、可穿戴設備,所有這些新興熱門技術的背后,都有大數據的支撐。大數據時代對生產關系的構建,不亞于人們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的遷徙。
大數據的未來
人的情緒和想象力能否靠大數據模擬,依然未知
如果說大數據是一頂皇冠,皇冠上的明珠就是人工智能。
什么叫人工智能?怎么定義、衡量人工智能?以著名的圖靈測試為例—在墻后面,有一個人和一臺計算機,如果人與之交流后,無法分辨出,哪個是人,哪個是計算機,則可以認為這臺計算機達到了人工智能的程度。可見,人工智能所關聯的,不僅是知識儲備,也涉及到模擬人類的情感、想象力和創造性。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有一天,大數據技術擁有了更高級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斷能力,也掌握了人類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個人情感,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與人工智能機器的區別將如何體現?人類的特性會消失嗎?
事實上,這一天目前來看還太遙遠,即使是大數據也并不可能預測太久以后的未來。大腦作為人類各種思維的物質基礎,大腦皮質更多負責理性思考,小腦則負責較原始的欲望和情緒。當前,科學家對大腦皮質的工作原理已經研究得相當深入,通過計算機系統的模擬,已經初見成效。比如,計算機對視覺系統、聲音系統、文字符號為中心的語言系統的理解,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截至目前,對負責個人情感等活動的小腦,大數據技術還沒有深入探索。
更何況,世界上本來就有相當一部分問題無法用數學求解。如果無法用已掌握的數學工具分析、解釋,那么人們就無法用大數據去做這部分工作。所以,人的情緒、創造力、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會被解碼,但完全解碼的可能性現在看來依舊是個未知數。
在很多科幻作品里我們看到,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將來會統治人類。但我們其實不必太擔心,因為正是人類的創造力,在推動科技一步步向前走。我們也許應當以雙贏的觀念,來看待人類與智能機器的關系—互補、融合。到那時候,人工智能機器將幫助人類超越自身局限,使人們的力量更強大,成為我們無處不在的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