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基本靠搶、參觀基本靠擠、說話基本靠吼、如廁基本靠憋”—請問這是哪里?
答案是長假出游。只要看看過去幾天那種“高速路上萬米車隊不見尾、西湖斷橋只見人頭不見橋”的景觀,就明白此言不虛,“中國式出游”在彰顯國人生活水平提升、旅游需求高漲的同時,也暴露
出游人突然暴增與公共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非常激烈。更進一步而言,就是由于一些基礎性公共服務信息的缺失,導致億萬國人在出游時充滿盲目性。比如很多游客只知曉某名勝古跡聲名遠揚,卻對假日道路通行狀況、景區擁堵狀況、酒店入住率、餐飲接待能力等具體信息無從知曉,于是盲目扎堆就成為必然。假如能夠方便快捷地獲知所有與出行有關的公共服務信息,人們才有可能根據情況調整出行計劃,使得需求與服務之間的矛盾最小化。
春節、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這些著名的大小長假,已經成為國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出游節點,盡管各方對于游人暴增早有預案,可是卻是各自為政、單兵作戰,沒有從戰略高度、宏觀層面形成“大數據化”的公共服務,這樣一來,再完備的個體預案在滾滾而來的人潮面前也是捉襟見肘。
大旅游時代的來臨,需要的不是零敲碎打、各掃門前雪式的公共服務,而是要把交通、景區、酒店、餐飲、天氣等等各方關聯信息整合分析、共享,讓游人能夠方便快捷、及時地獲取出游信息,以便為自己的旅游作出最理性的安排。這種“大數據化”的公共服務,需要政府部門牽頭,聯合諸多相關機構實現信息共享、分析和發布,而面對每逢長假便“堵堵堵、擠擠擠、搶搶搶”的旅游現狀,亟須對現有公共服務進行升級,這無疑將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民生創新工程。
假如將來大數據公共服務成熟了,長假旅游可能就是這樣的:打開信息平臺,哦,西康高速擁堵厲害,西寶高速更堵,西漢高速不堵,適合去漢中;再看看漢中信息,哦,市區酒店滿員,南鄭縣酒店尚有空余,就住那里吧;再看看景區情況,南湖人滿為患,武侯祠、黎坪森林游人扎堆,石門棧道游人不多,那就去古棧道吧……每個游客都如此理性選擇,“動物園99%都是人”的各類出游窘態就能大大降低,國人旅游的舒適指數才能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