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 4月30日訊
兩年多前,“大數據”開始進入中國視野,之后不久,大數據風潮興起,數據科學家們被《哈佛商業評論》譽為21世紀最性感的職業,“錢景”無限,人才稀缺。不知不覺,兩年過去了,大數據在中國已經從鮮為人知變為眾人皆談。各個領域言必稱大數據,對大數據的各種追捧,似乎有讓其成為一種營銷幌子之嫌。或許,比起追求“大躍進”般的虛假繁榮,是時候返璞歸真,腳踏實地談大數據了。
數據科學家沒那么高大上
華院數據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宣曉華在采訪中告訴筆者,數據科學家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高大上,“數據科學家源自英文里的Data Scientist,不過,中英文的語境不同,譯成中文其實應翻譯成數據分析師或數據工程師更為準確,指的是同時具備很強的理論知識和業務理解力,能整合業務、技術和理論,對數據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的人才。”
宣曉華表示,大數據人才確實比較緊缺,數據科學在國內剛剛興起,各方面的培訓教育體系還有待發展起來。目前,數據人才獲得主要有兩種途徑。一類人才是原先具備理科背景的專業人才,經過兩、三年的時間,通過深入參與項目,擁有了對行業和業務的知識,能從業務角度出發,通過數據建模來解決商業問題。
另一類則是MBA出身的企業管理人才,對數據具有濃厚興趣,希望用數據來進行商業決策和管理,這樣的人才國內非常稀缺,薪資亦不俗。
“大”數據應從“小”處著手
人才是企業利用大數據創造價值的關鍵之一,不過擁有了人才并不意味著就萬事俱備了。宣曉華認為,要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價值,企業內部還需要培育“數據文化”,這對于缺乏類似傳統的中國企業尤為重要。學習依靠數據來做業務決策,而不是單純依靠個人經驗和能力,這是大數據所能帶來的重要價值——利用數據為企業帶來標準化、專業化的決策過程。
宣曉華還指出,如今大數據的這把火燒得有點太旺了,以至于企業對于大數據的價值有過高的期望,這并不利于大數據的實際落地和部署。宣曉華建議,企業作“大”數據應從"小"處開始著手,根據自己的需求設立合理的期望和計劃,然后一步一步深入,不應盲目指望大數據解決所有問題。
作為一家從02年起就從事數據挖掘和分析工作的企業,宣曉華向筆者介紹,目前華院數據的大數據客戶主要涉及電信運營商、金融、物流、制造、電商零售、醫療等行業,這些行業有大量的數據正在沉睡,通過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技術能再度激活這些數據,幫助企業做好客戶分流,抓住潛在客戶,助推業務的發展。宣曉華認為大數據最終能帶來的是洞察力,讓企業做到”早知“和”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