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旨在通過發揮市場價格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調動社會力量辦醫,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這一舉措是中國醫改突破供不應求和以藥養醫困局的勇敢嘗試,主要有利于三方面的醫改工作:
首先,有助于政府干預手段的與時俱進。要發揮好市場看不見的手的有效作用,離不開政府看得見的手。醫療市場的最大特點是信息不對稱,因此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政府的管理職責不是變小了,而是更大了,它要求政府更好發揮作用,探索適應開放市場管理的創新手段,做到放而不亂。
幸運的是,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政府對醫療機構的管理創新可以充分利用這次發展契機,全面推進國標化的全程個人健康與醫療信息系統,讓政府的管理職能轉變到收集、統計、分析,并實時公布各機構的醫療費用、就診時間、醫療質量等關鍵信息,賦予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選擇條件和能力,讓市場力量助推醫療機構的良性競爭,使優勝劣汰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其次,有助于社會辦醫的健康和規范發展。鼓勵社會辦醫是國家醫改的重要方針,旨在全面提高醫療供應能力,更好滿足群眾的多元需求。與公立醫院不同,社會辦醫的投資與服務責權具有明確的市場自主屬性,因此客觀上要求與之相適應、激勵靈活的資源配置原則,從制度上明確安排基于市場供需的服務價格機制,有助于逐步形成良性、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最后,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服務價格,也有助于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眾所周知,當下中國公立醫院改革實施的若干“內增活力”措施奏效有限,條件之一正是缺乏可供參照和選擇的外部市場。比如要真正科學、客觀地提高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水平,有了更完善的外部市場價格體系為參照,決策部門就更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