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這一年有各種昵稱:大數據年、軟硬結合年、創客進化年、打車應用爆發年、智能硬件元年、蛇年等等,一千個人有一千種 2013。
在這一年中有兩個詞很重要,“智能硬件”和“大數據”。
多事之年后面永遠是另一個多事之年。開年之后,智能硬件還在火,大數據的熱潮似乎有些偃旗息鼓的勢頭。雖然命運不同,不過筆者認為這一前一后兩個名媛卻碰上了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叫“早戀”。
故事總要有個開頭,這段故事也不例外。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未來?
媒體、投資方和創業者是三個情種,總會在一段感情的未來環節上犯怵,其中,大數據的感情率先出現破裂。
大數據本身不是產品,很難用運作產品的思維去玩這個概念。
這一個領域天生門檻高,不僅難啃,好不容易啃下來也不一定能吃到肉。老老實實做數據的企業不一定敢過多炒作概念,因為他們清楚數據基礎和營收還差很遠的距離;而一些稍微取巧的公司往往善于炒作,但落到實處必須有一個出口才有可能談閉環什么的。
以“影視類大數據”這一類公司為例。
他們借著大數據的風潮玩營銷,其數據基礎基本等于爬蟲的“食量”,強一點的可以搞到票房數據或者其他服務的后臺數據等。因為數據量缺乏,且來源不穩定(新浪微博稍稍改個版就有可能影響其進行數據抓取),所以必須靠數據展示來秀肌肉,注意是“數據展示”不是“可視化”,兩者區別甚大。
秀完肌肉也得找到出口。留下來的選項其實很少,比如往移動端走,走到這里說實在話還是在移動互聯網這個行業里轉,已經有些偏題了。另一條抱大腿的路更加艱險,簽個框架合作很容易,真正落實到賺錢部分的很難。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大數據是土豪玩的游戲,土豪們更容易搞到數據,搞到了也有地方用。反過來看年輕的大數據公司,他們的未來有多困難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總而言之,他們稍稍早熟了點。
末端決定腦袋
之所以要將大數據和智能硬件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實在太相似,連問題都出在一個部位。
這個部位在末端。
其實現在的硬件行業什么都不缺——要錢有人給錢,要人人也不少,要環境更不用說,媒體也愛湊熱鬧。就缺一樣,渠道。
無論是設計導向、功能導向還是市場導向,都是存在爭議的取向。既然有爭議,就說明或多或少有其存在的必要;既然是取向,就代表有上手操作的可能性。但渠道這個問題,一來不存在爭議,肯定要賣,二來多數情況下創業者們只能干著急,沒有太多操作的空間。
選項不多:電商平臺、線下商場、自建渠道和一個硬生生被逼出來的眾籌平臺。
自建渠道和眾籌平臺都很難帶來有持續性的銷量,而且自建渠道的運營本身就是一大難題。雖然都有成功的案例,但對硬件創業者來說還是非常不便于上手,且很難摸出規律。上電商平臺和往實體商場拓展又是另一個難題——創業者是手藝人,會賣東西的才是商人,一個文藝內斂的你怎么拯救一個利欲熏心的他?
對創業者而言,如何從“做硬件”向“賣硬件”轉移是一道深不見底的關卡,在這一塊提供服務的人并不多,據我所知最近只有李昂同學做了一個面向初創智能硬件創業者的市場公關公司。
推廣、營銷這些花錢的事情雖然不易,但至少有跡可循,落實到最后的銷售環節才是一道天然大坑。當然,這只是位于末端的一個坑,還有產業鏈管控和售后等等無數坑在靜候佳音。
用戶和金主都需要被說服,想說服他們也不算困難,大家都有經驗。創業者們很容易陷入死命證明自己的窠臼,卻不知道自己怎么想,雖然很重要,但是對別人來說卻不然。
早戀
當數據的價值和硬件的價值都處于璞玉階段的時候,當兩者惺惺惜惺惺抱到一起的時候,就是一段悲劇早戀的開始。
知名 IT 圈帥哥抽水同學曾經說過,智能硬件產品的數據層和體驗層是不一樣的,萬萬不能搞錯先后輕重。筆者之所以覺得這句話有道理,是因為確實有人將兩者混在一起了。
對智能硬件來說,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是為了更好地取悅用戶,之后再談產品的延伸拓展;于大數據而言,借助硬件產品是一個出口,目的是為了讓數據的價值更早且更好地得到體現。就算真做到了這個地步,也只不過完成了一項準備工作而已,后面的路,還很長。
就像有些開明的家長說的那樣,早戀不是不可以,只要不影響學習就行。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