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內爾(Darnell)和杰弗里(Geoffrey)正競爭著同一崗位。老板為了做進一步的了解,到谷歌上去搜他們的名字。
當搜索“達內爾”時,頁面出現大量關于大頭照搜索與犯罪背景查詢的廣告;當搜索“杰弗里”時,則出現一些無傷大雅的廣告,例如食品處理器與火奴魯魯旅行。
白宮在評估中指出,據研究表明,在網絡搜索典型的黑人名字,如達內爾和拉坦婭·斯威尼(LatanyaSweeney,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首席技術專家),大頭照搜索與犯罪背景查詢廣告的數量會比搜典型白人名字時多。
隨著大數據的普及,數據信息被挖掘的程度在不斷加深。新型的數據分析產品大數據魔鏡還能支持團隊協作,讓相關人共同分析數據。當數據分析產品越來高級,人們對數據分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個人數據在社會中的流傳越來越多。
基于算法的廣告投放看似無害,但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類似的廣告投放優化技術會把一整個族群陷于不利境地。
應聘失敗后,達內爾徑直回家,卻發現警察早已在門口等著他。警方想讓他協助調查,因為根據犯罪現場留下的DNA,達內爾及其家人有作案嫌疑。
美國一些執法部門吸取了英國警方的經驗,在調查案件時利用大數據技術,一旦發現犯罪現場的DNA與刑事司法數據庫里的類似,執法人員便會采取行動。
刑事司法數據庫里的基因數據是從罪犯那里采集而來的,但在某些州,因為輕罪被捕者也會被采集。執法人員會對基因部分吻合者進行調查,這就是所謂的家族性排查。此舉有利有弊,一方面它有助于迅速鎖定罪犯;另一方面,它會把很多無辜的人當成嫌疑犯,例如被采集基因者的親人。
首先,基于姓名的廣告歧視是如何實現的?個中原理我們不得而知。然而,類似的營銷手段已經出現,并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以銷售數據為生的企業,如Experian和Acxiom,會把數以千計的消費者檔案打包起來,形成人口統計圖,然后賣給營銷人員或其他客戶。
美國參議院委員會的一項調查表明,數據銷售商在出售消費者檔案時,會為檔案貼上各類標簽,例如“二類城市其他族裔掙扎者”,以方便營銷人員找準自己的目標。
數據行業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業內企業聲稱,他們出售的數據(如網上購物信息和健康狀況)不包含姓名。但多項研究表明,不含姓名的信息經過處理,可輕易重構出完整的個人檔案。
可以想象,一旦你的個人信息落到用人單位、零售商或貸款人手里,他們便會利用這些信息,滲入你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很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并對你的生活產生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