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之前,對人工智能(AI)的荒謬期望達到了頂峰,我會試圖在這篇文章中對此進行討論。現在呢?好吧,現實似乎已經悄然而至,從企業是如何接近人工智能的就可以看出,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專注于那些唾手可得的成果,而不是空想。
這是在德勤的《企業人工智能狀況》第二版中得出的結論,該書揭示了一個對人工智能的越來越嚴肅的世界。也就是說,數據中仍有一些讓人頭疼的地方。讓我們深入研究下這份報告。
把無聊的事情做好
首先,在德勤所調查的1100名高管中,有高達82%的人認為他們從人工智能投資中獲得了積極的財務回報。當然,并非每個人都能夠平等的受益。聲稱從投資中獲得高回報的行業包括科技/媒體/娛樂/電信/專業服務和工業產品(最后一類支出最少,但收益仍然很大)。相比之下,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政府、金融服務和消費品的投資回報率則相對較低。然而,“較低”的投資回報率也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因為幾乎每個投資人工智能的人都聲稱對此感到滿意。
問題是為什么。
顯然不是因為企業能夠解雇生產率最低的員工。在德勤2017年末和2018年末的調查中,列出了“通過自動化實現裁員”的高管僅增加了兩個百分點(從22%增加到24%)。與此同時,“優化內部運營”這一爭議性小得多(也可以說是更有用)的效益則上升了6個百分點(從36%上升到42%)。
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工智能似乎并沒有能夠改善產品開發,進而也沒有改善客戶體驗。盡管44%的受訪者選擇了“增強當前產品”作為了人工智能投資的收益,但這一比例低于2017年的51%。“創造新產品”方面又怎么樣呢?也下降了,從32%下降到了27%。事實上,從2017年到2018年,超過一半的引用收益下降了,唯一的另一個至少提高了2%的收益項是“獲取和應用稀缺知識”。
這一數據的積極一面是,短期預期的下降趨勢可能預示著對人工智能的長期影響。此外,正如德勤所估計的那樣,對改進產品的關注可能表明,我們需要一點現實主義:
這種向內部運營的轉變伴隨著將人工智能集成到現有產品和服務中的重視程度有所降低,盡管這仍然是最受歡迎的目標。事實上,在進行這種集成之前,通常需要進行操作更改。我們的受訪者可能已經意識到他們應該首先進行運營改革了。
這是對的。事實證明,人工智能并不是灑落在遺留流程和遺留技術上的神奇精靈,而是對如何做生意的一種根本性的反思。除非一家公司愿意改變其文化(和相關流程),否則任何人工智能投資都不會奏效。
這些數字無法相加
盡管這種現實主義很受歡迎,但報告中并非所有數據都是有意義的。例如,當被要求回答這個問題時——“相對于競爭對手,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采用人工智能讓他們能夠……”——人們可能會期待一系列的回答,但其中可能應該包括“我們不會因為人工智能而被競爭對手打敗。”相反,結果如下:
•16%-迎頭趕上
•20%-保持水準
•27%-略微領先
•28%-擴大領先優勢
•9%-躍居領先地位
所以,沒有人落后么?顯然,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們都高于平均水平。當然,也許是被調查的1100個人都代表著完全不同的行業,沒有被調查的每個人都將被這些人工智能驅動的行業巨頭所超越,但是...也許不會。也許,只是也許,事實上,16%的人還沒有趕上大眾的步伐,也許20%已經落后了,等等。
或許是高管們正透過這些玫瑰色的眼鏡尋找著下一個驚喜:88%的受訪者打算在明年(也就是2019年)增加人工智能投資,整整54%的人預計增加10%以上。還記得至少一半行業的投資回報率有多低嗎?顯然,這并沒有挫傷人們增加支出的熱情。不過,別擔心!正如德勤所寫的,“只有不到50%的受訪公司衡量了衡量財務回報所必需的關鍵績效指標。”
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我們的人工智能投資是否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為了它們能夠有成效,就讓我們為此注入更多燃料吧。”人們很容易接受這種冷漠的觀點,但在預期的好處方面,實用主義會有所抬頭。只要組織關注于漸進的流程改進,而不是昂貴的空想,我們就應該能夠看到組織有能力對那些空想進行投資,但這仍然要歸功于今天的更加謹慎的投資。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