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提出這一論斷至今,已經過去整整二十年,每個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在今天,我們雖不必再探討互聯網的意義,但也面臨相似的困惑: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一切?
“在人類未來二三十年,一定會發生一場巨大革命,這場革命就是技術革命。技術革命就是信息社會智能化,人工智能的出現,會推動世界智能化。”任正非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給出了答案。
正因為此,國家多次強調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
會議指出,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結合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特點,探索創新成果應用轉化的路徑和方法,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
這意味著,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應有之義。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其應用領域也愈加廣泛。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
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表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的應用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機遇。未來,智能與智慧一定廣泛存在于企業和工廠中,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正如任正非所言,人工智能的出現推動整個世界智能化。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經濟智能化。
人工智能如何讓經濟變得智能?或者說,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經濟?
先來看經濟的增長。
根據埃森哲咨詢公司發布的報告,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將中國經濟年增長率從6.3%提升至7.9%。
同時,將提高16個行業的企業盈利能力,平均提高38%的獲利能力。制造業、農林漁業、批發和零售業將成為從人工智能應用中獲利最多的行業。
隨著人工智能在經濟各領域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各行各業的面貌也因此發生改變。
以目前人工智能應用最火熱的三大行業——醫療、汽車、金融為例。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對威脅生命的疾病有更早、更準確的診斷;到 2030年,自動駕駛將占到乘客總里程約13%,到 2040 年將達到約 66%;另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信賴機器人來管理財富。
相對于上述第一梯隊來說,教育、制造、交通、電商等實體經濟標志性領域,目前尚處于人工智能應用的第二梯隊。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各行各業引進人工智能技術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今年人工智能將會出現規模化應用落地。
“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要更多依賴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可以給行業帶來新面貌,對供給側和消費端都會產生巨大影響。”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說。
被人工智能改變的不僅是各行業的面貌,還有職業結構和從業方式。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表示,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整個職業結構也將發生較大變化,催生出很多與新技術、新經濟相關的新職業。“對應看,什么樣的經濟類型和技術領域,就有什么樣的崗位需求。”
此外,普華永道今年的報告顯示,92%的中國高管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將在未來五年內顯著改變他們從事業務的方式。中國企業正通過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來提高競爭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短板不可忽視
盡管人工智能應用在不斷擴大,但它尚處于發展中的階段,自身還有不足,而且在落地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表示,現階段人工智能發展仍存在短板。比如,核心技術有待提升、仍面臨安全風險以及道德倫理方面的挑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足,尚未全面融入制造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
對于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孫丕恕認為,要為制造業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就要通過人、機、物互聯互通,讓來自于生產流程、內部管理和消費市場上的數據動起來,將數據作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推動企業向高端、個性化、定制化、全面服務化轉型發展。
如何解決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規劃所新興產業研究室副主任陸平撰文指出,人工智能與各領域的跨界融合,發展“AI+”,還需在四方面發力:統籌協調促進研發資源聚合;提升數據質量與開放共享;補齊基礎層軟硬件短板;借助互聯網實現 AI 技術教育泛化。
在孫太利看來,政府扶持同樣重要。孫太利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力度獎勵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增強人工智能企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