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裝備保障決策由“粗略”向“精細”轉變。人工智能推動裝備保障決策向著全面、精準、自動、高效、智能方向發展,進而實現裝備保障決策由“粗略”向“精細”轉變。
目前,各國軍隊信息化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各類信息技術、信息化裝備在廣泛應用的同時產生海量數據,一些數據應用卻仍處在較低層次,在信息傳輸、信息共享等環節尚未擺脫人工操作的限制,各類數據、圖表、語音還需人工判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裝備保障決策的科學性。未來戰爭,裝備保障決策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精確決策,其核心要義是對海量信息數據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判斷過程,對裝備保障決策效率影響巨大。依托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在全域范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自動搜索、甄別、過濾、監測、跟蹤,極大提升了裝備數據信息的采集能力,使聯合物理域、網絡域、感知域進行跨域作戰保障成為可能。同時,在信息分析和數據挖掘領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賦予計算機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出不同作戰樣式、作戰規模、作戰強度下的裝備保障規律,科學預測物資消耗,從而輔助指揮員制訂保障計劃,指導開展裝備調撥、供應、維修、運輸等具體業務工作,使裝備保障決策更加精準。
推動裝備保障方式由“被動”向“主動”轉變。人類用什么樣的方式生產,就用什么樣的方式作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挖掘數據信息,提升裝備保障效率的同時,必然推動裝備保障方式發生變革。
傳統裝備保障方式主要有建制保障、區域保障、固定保障、機動保障、逐級保障、越級保障、預置保障、支援保障等幾種主要方式,主要是基于軍隊體制編制和作戰區域、規模、方向及作戰預案而采取的“被動”保障方式,通常是戰前配置、戰時調整,其保障對象相對固定,保障層級較多,隨機調整難度大,保障靈活性不足,難以適應快節奏、多變化的未來戰場。隨著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群體智能等人工智能領域不斷突破,計算機對戰場態勢的閱讀能力大幅提升,對裝備保障需求預判更加精準,裝備保障方式逐漸由“被動”向“主動”轉變,預置保障、隨機保障可靠性更高。同時,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預測和診斷技術的運用,使裝備自我診斷和修復能力大幅提升,自主保障效果明顯,固定保障、支援保障依賴程度有效降低,裝備保障方式更加靈活、可靠、機動。
牽引裝備保障力量結構由“樹狀”向“扁平”轉變。未來戰爭是以智能化武器裝備為載體,在陸、海、空、天、電、網等多維領域展開的戰爭。戰爭形態發生轉變,為適應智能化戰爭要求,裝備保障力量的結構也將逐步發生變化。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戰場信息獲取、傳輸、分析和決策能力大大加強,信息主導發揮決定性作用,戰場可視化、透明化程度更高,各要素之間聯系更加緊密,作戰機動迅速,作戰節奏加快,要求裝備保障力量結構加快由“樹狀”向“扁平”轉變,確保保障行動更加靈敏、高效。傳統裝備保障力量體系通常按體制編制構成,縱向由戰略、戰役和戰術裝備保障力量構成,橫向按方向和軍兵種布局,總體呈現“樹狀”分布特點,層級多、環節多、靈活性差、效能低。而裝備保障力量“扁平”化結構,縱向上由戰略和戰術裝備保障力量構成,橫向上打破方向和軍兵種界限,實現融合式區域布局,由戰略層級向一線部隊實施一體化直達保障,戰術裝備保障力量則融入作戰單元,實施更緊密的機動伴隨保障。裝備保障力量結構的優化,必將減少層級、簡化環節、提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