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慶市教育學會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在九龍坡區鵝公巖小學舉行,會議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為主題,通過專家報告、主旨發言、學校未來課程實踐等形式,展現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結合,服務學生知識與能力提升的研究探索。
AI+教育 學生表情變化可判斷課堂專注度
在專家報告環節,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莉指出,人工智能可以輔助教師做一些機械性、重復性的訓練,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教育教學內容創新,設計針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與操作能力的系列課程。
學生上課時,不同的表情變化代表著怎樣的情緒波動?肢體動作背后隱藏著哪些大腦活動?清華大學博士、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張文鑄以《初探學生行為分析系統》為題分享了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
視頻中,教室每位學生頭上都有一個微表情,當他們面部出現愉悅、傷心、焦慮等情緒時,頭像上的微表情通過識別情緒會相應發生變化。據介紹,這是情感計算技術,主要對課堂上學生的微表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幫助教師關注學生課堂表現。
此外,人臉識別技術,骨骼追蹤與行為檢測技術,頭部姿態與視線追蹤技術,也為每個學生建立人臉數據庫,判斷學生手托下巴、趴桌子的行為意圖及課堂專注度。
3D打印、編程設計 創客課程激發學生想象力
汽車各零部件拼接、進入主機選擇編程、設置行駛路線……在參觀鵝公巖小學未來課程實踐展示中,6年級(3)班的學生正在上《編寫碰碰車程序》課程,一系列繁瑣的操作步驟,在同學們眼里駕輕就熟。
學生蔡寧渝說,這是他們的機器人課,主要學習認識機器人各零部件、傳感器的功能性以及如何編程等內容。他表示,學習編程非常有趣,培養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團隊協作意識。
“每節課老師都會給出一個主題,自己加入想象力,再進行設計、保存、打印。”在學校3D打印室,5年級(8)班學生吳春其正在電腦上做自己的“核潛艇”模型設計圖。
她說,自己從2年級開始接觸學習3D打印方面的基礎知識,便不斷嘗試做蔬菜、水果各種小物件。這是第一次完成比較大型作品的設計,非常期待看到成品,那樣會很有成就感。
近年來,鵝公巖小學以“智能智造,物聯世界”課程理念為引領,以“趣味生活、創享搭建、3D設計、創意電子和人工智能”課程內容為載體,全面實施創客教育,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與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客精神、創客能力和創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