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接近尾聲的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現場仍然是人山人海,在涉及眾多方面的科技成果中,一款法律界的“阿爾法狗”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眼球:一個有著藍色圓眼睛、可愛外表的機器人,小小的身體里具備了不少硬科技,應用專利150余項,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算法為核心技術,這就是百事得“大牛”法律機器人。
不久前在重慶仙桃大數據谷舉行的國內首次法律人機大戰中,6位資深律師在速度、完整性、準確度上竟完敗“大牛”。
如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這一問題一般,不少人在感受到法律機器人實實在在的便利之后不禁會問:未來人工智能會不會搶了律師甚至是法官的“飯碗”?就此,《法制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六位律師敗陣人機大戰
在這場人機大戰中,6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5年以上執業經驗的優秀律師代表“人腦”,“大牛”則是代表前沿科技的“類腦”,這是“人腦”與“類腦”的比賽。
在公證員監督下,賽事組委會通過提前網絡抽題、志愿者統一培訓等方式,確定了本次比賽的兩類案例,一類是民間借貸,一類是勞動爭議。
在案件的判定中,專家評審團根據雙方調查法律事實的完整度、咨詢結論的準確性、出具咨詢意見書的時間長短三項指標作為比賽考察的重點。
咨詢人于2013年11月28日出借了1000萬元給借款人,出借人以銀行轉賬方式支付了950萬元、以現金方式支付了5萬元,但沒有證據證明通過現金支付款項的真實性。
據此,“大牛”出具了一份詳細的法律咨詢意見書,包括案件基本事實、法律規定、法律建議、咨詢意見、維權途徑等。這一切僅用了7分鐘。
另一邊的3位資深律師此時還在繼續詢問案件情況。最終,3位律師花費的時間均在1個小時以上。
在勞動爭議的案例對決中,3位律師花費時間最少43分鐘,最多的80分鐘,而“大牛”卻只花了8分鐘。
除了速度,“大牛”在專業性上也不含糊。
在勞動爭議案例中,“大牛”在咨詢結論準確率、調查法律事實完整度上分別達到100%、98%。而與其對決的3位律師中成績最好的也才60%、60%。在民間借貸案件中,“大牛”咨詢結論準確率、調查法律事實完整度高達99%,而3位律師最好成績則為95%,但花費的時間卻遠遠多于“大牛”。
“我們的機器人可以學習、有記憶,它現在對民間借貸、交通事故、家庭糾紛、婚姻和財產方面非常精通和高效,這些也恰恰是老百姓經常遇到的問題,可以迅速解決。”百事得大牛公司董事長吳怡說。
推理決策能力填補空白
提及研發“大牛”的原因,作為律師的吳怡談到了農村對法律援助的需求:“去農村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時候,看到老百姓那一雙雙依賴、信任、無助的眼睛,我心里實在不是滋味。那時候的隊伍不管排的有多長,老百姓們都愿意等。他們對法律幫助的渴望深深打動了我,但律師經常去農村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不太現實。”
所以,當吳怡看到法律界“阿爾法狗”戰勝美國20名頂級律師的消息時,她萌生了研發一款與“阿爾法狗”一樣高水平法律機器人的念頭。
百事得大牛機器人銷售代理商介紹:“‘大牛’的研發僅用了不到6個月的時間,400人同時工作,核心技術專利有15項,這真的是一個奇跡。不管是從法律意義上還是從技術創新上來說,它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項目。”
“‘大牛’是首個具有‘類腦’的法律機器人,它模擬法官和律師的思維,以多輪發問的方式查明法律事實,并根據法律規定及運算規則一鍵生成咨詢意見書、民事訴狀、仲裁申請、報案材料等法律文書,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專業、便捷、免費的法律咨詢服務,從而達到緩解法院壓力、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效果。”吳怡說。
據吳怡介紹,目前,“大牛”在意圖識別、多輪會話、法律推理決策方面能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
“如此一來,他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說四舅被五舅騙去六舅家偷七舅放在八舅柜子里九舅借十舅發給十一舅工資的1000元,那么這錢應該找誰賠的問題不再會讓人頭疼了。”吳怡笑說。
據悉,近日,香港亞投金融集團公司下屬的亞投旭日(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與重慶大牛機器人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代理銷售大牛法律機器人協議,便捷、準確的法律咨詢或將得以實現。
價值判斷仍須由人來做
在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副所長熊明輝教授看來,法律界廣泛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案多人少的形勢日益嚴峻,促使政法機關不得不采取更加高效率的手段去應對;二是公正司法的需要,通過人工智能建立一種標準化的裁判基準或裁判模型,將其運用到案件處理當中,會使裁判結果更加公正。
“北大法寶”創始人之一、法律實驗室創始人張力行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取代的將會是一些重復性工作,而不是法律人的工作。以后人工智能和法律人融合,不會取代法律人,但會讓律師的工作有所變化。
熊明輝也認為,人工智能的定位只是智能輔助。“人能做的事情畢竟與機器不同,機器可做公正、無私、機械的工作,但價值判斷必須由人來做。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工智能終究無法替代人類。”熊明輝說。
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副院長黃金華在接受采訪時說,在2017年年底,有媒體針對未來各行各業的職業發展趨勢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律師行業被機器替代的概率是3.5%,“這個數值并不算高”。
在他看來,目前無需擔心法律機器人真正替代律師提供法律服務。人工智能法律服務細分領域很多仍是非訴類法律服務的天下,訴訟服務的產品化大門尚未打開。
“原始的傳統式、作坊式的法律工作方式,難以適應數據時代發展的新需求,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法律界是大勢所趨,人工智能的前景可期、可觀。”重慶一資深法律從業者坦言,在未來,人工智能會對司法領域工作的專業度、工作效率、質量等帶來巨大影響,而當前技術發展的速度不是線性的,而是呈指數上升。有理由相信這股浪潮會繼續推動政法機關及律師行業的變革,最終還會影響到每位法官及律師的專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