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醫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人工智能在眼科疾病治療方面取得的進展。英國《金融時報》于2016年2月份首次報道,發現人工智能可用于分析視網膜掃描最大眼疾(比如青光眼、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而且可能比訓練有素的人類專家更準確。
研究人員基于大量匿名眼病患者的視網膜相關掃描圖像數據,開發了一個深度學習算法架構,使其學會識別眼部疾病的特征,并能為情況嚴重的患者給出轉診建議。
為驗證這個人工智能系統的準確性,研究人員讓眼科醫生與系統評估同樣的患者數據并給出轉診意見,結果發現,人工智能系統的準確率超過94%,與頂級的眼科專家相當。
“我們所實施的眼部掃描數量正快速增加,人類專家的解讀速度遠遠跟不上,”論文作者之一、穆爾菲爾茲眼科醫院的皮爾斯·基恩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開發的這種人工智能技術旨在識別出那些需要優先看醫生并接受治療的眼病患者。如果我們能及早診斷和治療眼病,我們就有最好的機會來拯救人們的視力。”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這可能會在將來為眼疾患者帶來更高的護理質量。該系統不僅可以給出治療建議,還可以為醫生解釋為什么選擇提出特定建議,并顯示對建議治療過程的信心水平。
然而,人工智能系統在用于日常眼部掃描之前,必須經過臨床試驗并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深度思維”公司發言人指出,如果臨床試驗取得成功,穆爾菲爾茲眼科醫院將能夠在其英國30家醫院和社區診所免費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初始期限為5年。
據有關統計,目前全球超過2.85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視力受損問題。眼部疾病仍然是致盲的一大原因,而及早發現和治療有助避免許多失明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