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上述兩種技術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提高生產力、顯著提高內部流程和客戶互動的質量、強化合規運營等。由于信息技術架構已經基本到位,實現上述技術革新所需的投資大大減少。在人工智能驅動型業務服務的市場上,信息技術供應商競爭激烈,尤其重視為產品增加新功能。另外,初創企業也在蓬勃發展。根據我們的估算,全球有近3,500 家初創企業提供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并且其中超過60% 的企業關注人工智能的B2B 應用。
技術將如何具體地實現人工智能的發展愿景?羅蘭貝格從微觀經濟層面評估了在12 個關鍵公司職能部門中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如何推動生產力提高。首先,我們研究公司總部內部戰略問題相關業務功能的部門( 例如采購、銷售和市場營銷部門) ;其次,我們對人力資源、財務、法務等支持性職能部門進行調查,自動化對這些部門的影響尤為明顯;另外,我們也詳細了解了( 目前對產品產量影響最大的) 生產職能部門的情況,并對前端、中后端辦公室及生產部門進行分別考量。我們發現,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推動生產力提高,企業中后端辦公室獲益最大。
我們在研究中將微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方法結合起來,共同評估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全面影響和生產力提高對整體經濟的刺激作用。之前很多關于數字化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報告采用都是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與此不同,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對新科技將如何推動組織與就業轉型進行了更為精細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出幾個關鍵結論:首先,過去,自動化通常只關注生產性職能部門,對前端辦公室或者公司層面的白領工作影響較小,但人工智能將會帶來全方位的轉型,公司內部各職能部門都將經歷重大變革。其次,目前的發展趨勢不會引發“人工智能”革命,而是將人力與軟件投資結合起來,推動組織中新型生產要素,即“人類增強智能”的出現。
最后,在微觀經濟層面,自動化將大力重塑組織形式。人工智能驅動型組織將更加精益、更加關注核心業務、對外部專家和服務供應商生態系統更為開放,各自發揮長處。這一點與羅蘭貝格“輕足跡”管理理念不謀而合。人工智能還將推動勞動力轉型。以法國與德國為例,預計在2018 至2025 年間,德法兩國5% 的勞動力將受到影響( 而這一比例在支持性職能部門和后端辦公室將高達8.5%),大約相當于330 萬個工作崗位。每破壞掉100 份工作,人工智能就會直接創造16 份高附加值的新工作,這些工作可能是在公司內部,也可能是在軟件供應商層面( 德法兩國將出現約500,000 份工作)。
最終,工作性質將發生變化,但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人工智能對工作崗位數量影響有限。自動化推動生產力提高,促進兩國經濟增長,并最終創造超過260 萬份新工作,抵消了人工智能在傳統的破壞性創新進程中所帶來的大部分消極影響。我們提出了一些關鍵性建議。企業需要堅決擁護技術進步,建立能夠快速做出反應的組織,并培養正確的合作關系。政府應該大力投資職業培訓,幫助本地勞動力提前適應顯著轉型。德法等歐洲國家要意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支持( 德法率先) 建立同美國與中國競爭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除此之外,德國和法國應該率先進行公共管理和居民服務的內部轉型,助力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推動歐洲人工智能領先企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