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專業或將成為今年報考熱點
“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很搶手,在校期間就會被各大企業‘預訂’,剛工作年薪就能達到20萬元!”近日,西安某教育機構的大學報考輔導會上,指導專家向考生家長和學生描述著這樣的前景。
記者了解到,全球知名職場社交平臺領英前不久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總數超過5萬人,位居全球第七;然而,并不能滿足互聯網行業的需求,尤其是算法、機器學習、GPU、智能芯片等方面,人才供需嚴重失衡。
為了填平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教育部前不久下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了三大類18項重點任務,引導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交流等能力。計劃提出,到2020年也就是兩年后,要基本完成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布局;到2030年,高校要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
同時,近年來,國內高校加快人工智能專業學科布局。據悉,2017年有19所高校新增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今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宣告成立,將于今年面向全國招生。
“這是一個‘小而精’的試驗班,每年計劃招生40人左右,高考招生選拔15人左右,校內新生選拔15人左右,少年班再選拔10人左右。”該人工智能試驗班項目主任孫宏濱教授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學科交叉性很強。我們希望通過試驗班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規律。”
對今年的高考生來說,高校的人工智能專業,或將成為他們填報志愿時的“新熱門”。
人工智能學科應形成獨立學科體系
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本科教育的開端,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立。當時,其專業代號為080627S,S的意思是“試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焦李成教授介紹,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北京大學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2004年批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2008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還被批準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去年11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揭牌成立,定位為研究型學院,以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本科專業為主體進行培養。未來,該學院還將成立‘圖靈實驗班’,并在研究生招生指標等政策方面予以傾斜。”焦李成教授介紹說,目前全國已有逾50所高校開設智能專業,智能專業通過13年的積累,已成為154個本科特設專業之一,亟待進一步匯聚、規范和提升。人工智能領域沒有設置一級學科的情況下,智能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仍在其他多個一級學科中開展,存在高開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的問題,嚴重阻礙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與人才培養。
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建設,焦李成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是人類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多學科交叉滲透和國家戰略需求對智能學科發展起了助推作用,人工智能學科覆蓋面廣、包容性強、應用前景廣闊,是一門交叉學科,其以腦認知為基礎,以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為核心,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的應用為外圍,形成一個獨立學科體系。
人工智能學科布局不能一擁而上
學術界與工業界都認識到了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緊迫性。近幾年,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學校大幅度增長。面對這種現象,焦李成教授認為:“首先,近年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學校大幅增加,一方面說明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良莠不齊,亟須規范引導。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開設,一是要對照國家和區域產業需求進行精準布點,二是要以培養系統掌握智能科學與技術、具有現代創新意識和素質的智能人才為目標。”
“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點,培養具有本校特色的優秀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鄭南寧指出,每所學校的專業建設情況和人才培養方式各不相同,但有幾個基本問題是值得注意的——教師隊伍的建設、課程體系的建設,產教融合、著眼未來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的有機結合。
鄭南寧補充說,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中,學校要特別強調實踐環節的設計,重視和企業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企業的高水平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為學生開設課程,企業和學校可以共建高水平的實習、實訓基地。
“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科技發展的趨勢?如何適應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部的《行動計劃》是對這些問題積極主動的回應。高校也要認真思考,在人才培養上邁出新的一步。”鄭南寧提醒,發展人工智能應態度嚴謹,不能一擁而上,不能搞“大躍進”,謹防出現“浮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