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無線局域網(WiFi)就是這樣一種新鮮事物。自從1997年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直到2001年至2002起,使用WiFi連接互聯網的業務迅速達到了第一個高潮。WiFi作為一種新的應用被設計了這樣的商務模式:在機場、車站、咖啡店、圖書館等人員較密集的地方設置“接入點”,并通過高速線路將互聯網接入上述場所,以支持在該區域內的的筆記本電腦或PDA高速接入互聯網。
這種模式在美國從1998年起,就有企業以收費的形式提供使用無線局域網接入互聯網的服務。比如Boingo Wireless、Joltage Networks、T-Mobile等新興企業。上述企業在機場,咖啡連鎖商店等處,街頭各人群集中的場所設置了無線局域網接入點,供用戶有償使用。但上述企業的經營并不成功,很快就陷入破產的事例屢見不鮮,即使是生存下來的企業也大多進行了購并和調整。
美國人曾經做過調查,超過60%的人是不愿意為WIFI接入來支付費用的,他們的想法很簡單,無論你是不是叫WIFI,都是提供接入,而且你不是我必須的,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所以我沒有必要為你掏腰包。
從歐洲的WIFI業務來看這一點就更具有代表性,WiFi業務在機場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是最有可能實現贏利的地方。但即使在歐洲第4大機場荷蘭阿姆斯特丹斯希波爾機場,年客流量達到4100萬的熱鬧地方,每天也只有幾白人接入WiFi系統。原因很簡單,是價格!在歐洲一開始通過WiFi上網平均每小時需付費7歐元,包月為120歐元。如此高昂的價格使得大部分用戶對此都望而卻步,中國國內網通的價格是12元/小時,相信大家看了這個價格后嘗試的勇氣同樣會下降很多。
其次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付費的模式,在開始甚至到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運營商大多采用的是點卡的銷售,由于銷售點很少,除了極少數的人經常出差,會主動購買點卡外,絕大多數的人往往不會提前購買或者根本買不到,當這些人到了公共場所準備上網的時候卻發覺必須要購買點卡才可以使用WIFI接入,用戶的第一反映就是麻煩,當在附近買不到點卡時第二反映就是放棄!
另外一個瓶頸是在運營商之間的漫游協議。每家都有一些熱點,但是每家的熱點都不足以覆蓋主流城市,各個運營商之間各建各的,即不能互補,又出現了巨大的浪費。對用戶來說 感覺就是熱點太少,想用的時候根本找不到,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熱點,仔細一看,卻不是自己購買 服務的運營商的。
WIFI以上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由其特點造成的,由于WIFI的覆蓋距離僅在50米范圍之內,使得WIFI根本無法布設大范圍的覆蓋區域,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其作為其他接入運營方式的補充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其無線接入的特點也受到了熱點覆蓋不足的抵消,當運營商仍然把它看成是搖錢樹的時候,自然就嚇跑了用戶。
WIFI雖然在運營商那邊碰了壁,但是由于其設備無線路由器的大幅降價,它卻在最近兩年中開始大規模的進入普通的中小企業,同時隨著無線數字家庭概念的推廣,家庭中的無數小型熱點也迅速出現,這些熱點的數量遠遠超出了運營商所布設的熱點數量,其數量是按百倍來計算,他們除了接入速率低外,跟商用熱點是一樣的。那么如果把這么多的家庭熱點湊在一起是個什么概念呢?在這種環境下國內的伙聚網以及國外的fon 就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草根共享的商務模式,拿伙聚 WiFi公社(www.hoju.cn)來說,他們提出了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概念,用戶通過貢獻自己的無線接入熱點來提供別人便利,就可以在外出時方便的享受到其他用戶提供的免費無線接入服務,這是一種無線接入領域的共享模型,而且是互利的,每個人都付出了自己多余的東西,但是卻獲得了以前要高額購買的服務,對用戶來說是一種很有魅力的誘惑,而伙聚網只是提供了一個“共建共享”的運營支撐平臺,甚至都無須投入硬件建設資源,就可以幫助全球的WiFi個人接入資源能夠整合成一張完整的無線寬帶服務網絡。
從價值來說,這個草根共建的網絡他所有具有的潛力幾乎是無窮的,而他的建設成本卻幾乎是零,而隨著加入人數的增多,它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價值也隨之倍增,甚至原本沒有計劃購買無線路由器的人也會因為要加入這個這個網絡而去購買。
來源:ChinaB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