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強化智能家居一個大招
(同2014年相比,2015年的智能家居行業平靜了許多。2014年被稱為智能家居元年,各路諸侯不約而同展開大張旗鼓地布局,其中尤以谷歌、蘋果、三星、小米、海爾、美的等智能家居邊緣企業表現最激動、最強烈。可能是因為如同跑步一樣沖得太猛,導致有點上氣不接下氣,2015年的智能家居喧囂之勢明顯降低,國際知名企業基本漸漸趨于冷靜,鮮有“壕購”動作。不過,三星的熱情似乎依舊不減,SmartThings加入ZigBee聯盟董事會或能說明這一點)
SmartThings加入ZigBee聯盟董事會
今年2月5日,Z-Wave聯盟高調宣布,智能家居平臺公司SmartThings成為聯盟董事會成員。然而,也就過了半年時間,SmartThings又于近日成功加入了ZigBee聯盟董事會,成為該聯盟繼飛利浦、施耐德電氣、羅格朗、德州儀器、芯科實驗室、飛思卡爾半導體、恩智浦半導體、物聯傳感等國際知名企業后的第13家董事會成員。
ZigBee聯盟是為消費、商業和工業應用領域創建開放式全球物聯網標準的非營利性組織,在全球擁有成員公司400多家,覆蓋芯片供應商,設備制造商,電視、電信運營商,認證機構,大型零售集團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智能家居乃至整個物聯網行業具有重大影響。ZigBee是目前智能家居領域的主流技術,SmartThings能夠成為ZigBee聯盟的董事會成員,對SmartThings在智能家居領域的發展大有裨益。當然,這也是三星強化智能家居優勢的一塊拼圖。
SmartThings專注于家居自動化平臺的研發,去年8月被三星以2億美金收購,成為三星智能家居遠大計劃的一部分。雖說SmartThings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Hawkinson認為,SmartThings本質沒改變,其品牌、方法、商業模式、產品模型都將繼續保持獨立,但種種跡象表明,SmartThings已成為三星開拓全球智能家居市場的正印先鋒,所以能夠加入ZigBee聯盟董事會不排除是三星的主導。
今年3月11日,中國物聯網領軍企業物聯傳感成為ZigBee聯盟全球的第12位董事會和亞洲工區唯一董事會成員。而SmartThings作為Z-Wave聯盟董事會成員竟能繼物聯傳感后迅速成為13位ZigBee聯盟董事會成員,并在兩大智能家居言流技術上都有一定的話語權,顯然很符合三星智能家居“借船出海”的作法。
事實上,在正式收購SmartThings之前,三星就對無線技術心有所想。去年7月,谷歌旗下的公司Nest提出了名為Thread的家庭物聯網通訊技術,隨后包括三星、飛思卡爾和Silicon Labs等諸多知名企業加盟。關鍵的是,不但Thread與ZigBee“本是同根生”,均基于 IEEE802.15.4,而且飛思卡爾和Silicon Labs都是ZigBee聯盟的董事會成員。此外,今年4月初ZigBee聯盟與Thread組織聲明的合作,也算是三星為“小伙伴”SmartThings進入ZigBee聯盟董事會作一個鋪墊。
幕后推手三星的智能家居之路
市場調研機構IHS Technology報告顯示,未來3年智能家居市場將呈現56%的年復合增長率,至2018年產品出貨量將高達1.9億臺,而據奧維咨詢預計,到2020年,僅智能家電的整體產值就會突破萬億元,其中包含智能硬件產值的6000億元,以及硬件之外所衍生的云服務、系統服務、內容服務等所創造的4000億元左右的巨大價值。這無疑是三星大力進軍智能家居領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就目前來看,三星在智能家居領域的影響力并不算太大,甚至不及老對手谷歌和蘋果。谷歌在CES2014后不久便斥資32億美元收購了智能家居廠商Nest,之后Nest還將安全攝像頭廠商Dropcam收入囊中,成為智能家居行業一股重要力量,而蘋果在去年的WWDC上推出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則成為另一個重磅炸彈,令全球為之震顫。不過,三星的智能家居之路卻是走得最踏實的。
橫向來看,三星走得寬??刂贫耍喝菗碛腥虮容^出色的手機,Galaxy系列可以說是三星手機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一個系列,另外搭載Tizen系統的智能手表也令人期待;設備端,三星已基本形成了以智能電視、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機、智能空調、智能掃地機器人等為主智能家電生態;平臺上,“三星智能家居”和SmartThings兩駕馬車以開放和兼容姿態齊頭并進;專利上,湯森路透知識產權研究中心調研數據顯示,三星“囤積”了超過100項與家庭自動化相關的專利技術,遠多于蘋果。
縱向來看,三星走得遠。2014年1月的CES上,三星推出智能家居平臺“三星智能家居”;2014年3月的AWE上,發布全線智能家電新品;2014年4月,推出通過藍牙或WiFi連接的智能燈泡;2014年7月,聯合Nest等公司宣布,準備推出全新無線技術Thread;2014年8月,收購SmartThings和美國空調經銷商Quietside;2015年1月,SmartThings在CES的三星發布會上公布了包含新產品、傳感器、與第三方設備協同功能和高級增值服務的智能家居計劃;2015年2月,SmartThings成為Z-Wave聯盟董事會成員。
毫無疑問,SmartThings近日成功加入ZigBee聯盟董事會,對三星強化智能家居業務至關重要。三星智能手機利潤連續幾個季度下滑,遠達不到預期,而智能家居前景廣闊、市場巨大,自然希望能在智能家居方面有重大突破。收購智能家居廠商SmartThings,能夠為三星與蘋果、谷歌等競爭增添砝碼,SmartThings加入ZigBee聯盟董事會則會把三星在全球智能家居領域影響力提上一個臺階。
家電企業的啟示or威脅
當然,需要指的出的是,三星在智能家居領域的影響力增強主要還是集中在智能家電方面。在2015年CES展覽上,三星聯合CEO兼總裁尹富根(Boo-Keun Yoon)稱,到2017年,三星所產90%產品將可以實現聯網,從智能手機到冰箱等,5年內,三星所有類別產品有望全部實現聯網。這里強調的重點仍是手機/平板/生活家電。
一方面,三星自有的“三星智能家居”一開始就以突出其自身優勢——家電為主,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可穿戴設備上與家電相適應的單一應用程序控制家里所有連網的設備也主要是家電,如洗衣機、空調等;另一方面,SmartThings本身也是一個開放平臺,支持多種無線技術,但主要為了能兼容更多的第三方硬件設備,提供家庭自動化解決方案,本身的硬件與智能家居系統不可同日而語。
ZigBee 聯盟全球董事會成員
不過,三星收購SmartThings,并將其送上ZigBee聯盟董事會成員的位子,則可以幫助三星(三星電子)形成更加成熟“平臺+智能家電”的智能家居模式,強化三星既有智能家電優勢。換句話說,到頭來,三星智能家居的強大首先受到沖擊的可能不是原來的智能家居廠商,而是有心向智能家電行業轉型的家電企業。
近年來,面臨智能家居發展的浪潮,不少企業選擇順勢而行,謀求轉型,向智能家居領域進發,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大多數家電廠商,海爾、美的、格力等不約而同紛紛開始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SmartThings成為ZigBee聯盟董事會成員,不但助力三星提升智能家居領域的影響力,更加鞏固它在智能家電領域的地位。所以,考慮到三星智能家電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中國家電企業企圖通過按照三星的道路,由家電到智能家電再到智能家居轉變,或是一個重要方式,但也將會遇到不小的阻力。
中國家電企業路在何方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傳統家電逐漸被逼上了懸崖邊緣;三星的強勢入局,讓中國家電企業壓力備增。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分析師預測,到2020年,聯網設備數量將從2009年的9億部增加到260億部,以前的“啞巴”產品將變成智能產品,實現互相交流。所以,對家電企業來說,如何解決智能化升級和企業轉型甚至是二次創業十分關鍵。就目前而言,中國智能家電企業主要有三種模式布局智能領域。
建立合作關系。合作是去年不少智能家居邊緣企業所采用的方式,其中就包括家電企業。家電企業以合作方式進入或加強智能家居的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資本合作,代表如美的和小米的合作,去年12月,美的集團發布將以每股23.01元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發5500萬股,募資不超過12.66億元,發行完成后,雙方將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態鏈、移動互聯網業務領域深度合作;二是技術合作,主要表現為一些智能家居企業向家電企業提供智能模塊,植入這種模塊可快速實現家電升級。
圍繞家電打造智能生態圈。這種模式類似三星最早的發展戰略,主要是依靠家電優勢來實現向外擴展,如海爾的U-Home智慧家庭戰略。在推出智能電視、空氣盒子、智能空氣凈化器等等家電產品后,海爾近年開始打造可以控制家電并能電動窗簾、燈光等設備端聯動的智能家居主機等智慧家庭產品。而在今天3月的AWE上,海爾在2000平米的展臺上展示了海爾針對智能家居體系建立的7大生態圈,廚房美食、空氣、洗護、用水、安防、健康、娛樂等囊括了用戶所有的居家生活。
以移動終端作入口。在家電企業中,這種發展智能家居的模式是不多見的,主要指格力。今年3月18日,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深圳參加一個會議時,主動曝光了一部印有格力logo的手機,接著格力借手機做智能家居的消息不脛而走,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在3月27日舉行的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分論壇退場時,董明珠就透露,“希望將空調打造成家庭中的服務器,手機只是整個智能電器產業鏈的一個部分”。
不可否認,利用這些模式,不少中國家電企業都加快智能化轉型,但與三星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三星是一家在手機、電視、電腦和白電領域都有很強存在感的公司,在智能家居布局上顯然也要更加成熟。作為智能家電方面的直接競爭對手,面對SmartThings加入ZigBee聯盟董事會的三星大招,中國家電企業接下來的智能之路該如何走,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