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日前開通北美國際遠程航線的機上WiFi上網服務,國、海、南、東等四大航以前只限于國內航班的空中上網服務終于挺進有著更高需求的洲際航班。而歐美、中東的主流航空公司,早已將機上WiFi上網當成航班服務的亮點,在機艙門口屢屢拿醒目的WiFi標志歡迎登機的客人。漫漫長路十多小時,誰是機上WiFi的“業界良心”?
機上WiFi上網如果只是連接機艙內局域網,顯然就太不厚道了。在我常飛的京廣航線上,就老是遇到帶局域網的國航飛機。拿著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連進去,最多就是聽聽里面的音樂,要不然就是看著飛行航圖發呆了。這樣的所謂上網,不玩也罷。真正的空中上網,能夠直連互聯網才算數。
除了技術問題之外,最關鍵的當然就是費用了。國內四大航空公司并沒有正式的運營價格,無法直接比較。國際上,算法上比較多樣化,基本上是會區分國內和國際航班兩大類。國內航班按日、月、年提供套餐,比如美國三大航中,達美和美國航空都提供24小時時限的上網套餐,費用為16美元,還有按月計算的月卡49.95美元,達美還會額外提供按年度計算的年卡538.95美元,以上價格應該還要加上交易稅費,對比兩年多前的報價,空中上網費略微漲了10%左右;美聯航并沒有提供類似的固定方案,而是視不同航班而有不同價格,也許像洛杉磯飛紐約這樣的商務航線會略貴一些吧,我大膽猜測。
至于國際航班,普遍是按小時計算上網費。美國航空即將在北京到達拉斯、上海到達拉斯航班上推出全程上網服務,2小時收費12美元、4小時17美元、航班全程則是19美元,另加大約10%的相關稅費;漢莎航空則是1小時9歐元、4小時14歐元、全程17歐元,總體價格費用差不多。漢莎航空的會員,還可以使用里程積分來兌換機上WiFi上網服務,1小時3500英里積分、4小時4500英里積分、全程5500英里積分。
還有按流量收費的,這也就只有“土豪”級的阿聯酋航空才做得出。乘客上機可享受10M免費流量,足以進行搜索、發送電子郵件和更新社交媒體之類的;進一步可支付1美元購買500M流量——還不到7塊錢人民幣,日常流量用得少的人500M流量足夠刷一個月了。
更有甚者,還有免費的呢。北歐航空冬季開始在北京和上海往返北歐的航班上更換了新艙位。Business商務艙和SAS Plus超值經濟艙旅客,以及北歐航空EuroBonus常旅客計劃高級別會員,可免費使用機上WiFi服務。這幾乎是最大方的一家了。
如果收費不可避免,顯然,長途飛行使用機上WiFi上網的性價比更高。我認識的一個飛友、在上海從事物流行業的孫先生,某次從上海飛往美國途中使用美聯航WiFi上網,12個小時左右的航程下來只花了不到100塊人民幣。而如果在美國國內,除非使用固定套餐,不然只有兩三個小時的航程,每次平均花十幾美元有點偏貴。
以中國旅客的消費習慣,恐怕上述價格在國內會難以接受。很早之前,民航資源網所做的網絡調查顯示,65.3%的參與調查者“不愿意額外支付費用”,而13.2%表示“愿意付費,希望以時長計算”,10.2%表示“愿意付費,希望以航段計算”,5.5%表示“愿意付費,希望以流量計費”,另有5.6%表示“愿意付費,無論何種付費方式”。
老外其實也未必都買賬。澳大利亞航空曾于2012年在其A380航班上提供WiFi上網,但只有不到5%的乘客使用。當然出于加強乘機體驗的考慮,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會在重點航線上提供WiFi上網,以此作為競爭航線上的宣傳砝碼。用還是不用,就看個人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