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長在2016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說,工信部將在今年組織啟動5G技術試驗和商用牌照發放的前期研究工作。
消息一出就被迅速傳播,而且是越來越走樣,以至于到最后成了工信部將在2016年研究發放5G牌照。這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消息,一方面說明了消費者對于移動寬帶的需求沒有止境,對動輒一秒幾個G的傳輸速率很向往;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電信行業科普的重要性,某些廠商在市場宣傳的時候,也要適可而止。
對此,筆者略微梳理了5G產業發展的一些關鍵節點,其中你也可以發現,5G其實離我們還很遠。
與IT和互聯網行業不同,電信行業有著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一般都是先明確需求,再制定標準和技術實現細節。在2015年6月份,5G迎來了第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ITU完成了5G愿景研究,并將IMT-2020作為5G唯一的官方候選名稱,ITU 5G愿景也為全球5G標準化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ITU認為5G有三大應用場景和八項關鍵能力指標。ITU認為5G要支持增強移動寬帶、海量機器類通信和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三大應用場景;同時,除了傳統的峰值速率、移動性、時延和頻譜效率之外,還提出用戶體驗速率、連接數密度、流量密度和能效四個新增的關鍵指標。
在2015年10月份,中歐美日韓5G推進組織簽署了多方MoU,為全球統一的5G標準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五個國家和地區,基本上也就代表了全球主流市場和產業鏈生態,未來全球5G肯定將是統一標準。在今年2月份,ITU將會啟動5G候選技術評估方法研究;預計在2017年10月份啟動5G候選提案征集;到2020年底完成5G技術規范。
作為電信行業內的權威標準化機構,從3GPP的角度來看,2016年可以說是5G標準化元年。在上個月(2015.12),3GPP正式啟動了RAN需求研究和5G網絡架構研究。按照3GPP的時間表,在今年3月份將會正式啟動5G無線接入技術標準研究工作。預計到2018年下半年,將會完成第一版本5G(Rel-15),支持早期商用需求;到2019年底,完成完整版本5G(Rel-16),滿足ITU的需求,并作為IMT-2020標準提交。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基本上則可以分為技術研發和產品研發兩個階段。技術研發階段估計要到2018年中葉才能結束,主要對關鍵技術、技術方案和系統進行驗證;產品研發階段則要基本上到2020年。正如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2015年9月份所提出的,我國力爭在2020年啟動5G商用。
提到5G,還有一個事情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中國元素在全球5G版圖中的體現。這一點還是非常令中國的通信人自豪的,我國率先提出統一、靈活、可配置的空口技術框架和智能、開放、高效的新興網絡架構。特別是在系統架構研究方面,中國移動獲得了第一報告人職位,將會主導項目研究和討論。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并不僅僅是中國移動單打獨斗的結果,包括中國電信、華為等公司也貢獻了很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