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智能可穿戴之后,商用WiFi成為“創客”蜂擁而至的又一個浪潮。
互聯網女皇在2014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中如此寫道:由于傳感器應用越來越廣泛,增長迅速。去年,全球消費電子設備使用的MEMS傳感器出貨量達到80億部,同比增長32%。
這是硬件復興的前兆。此次硬件復興,被稱之為“智慧硬件”時代。
商用WiFi等硬件的興起在于,最根本的還是在于移動互聯網浪潮推動。與PC時代的集中流量不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相對分散。由于PC產業已日趨成熟,如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淘寶、新浪微博等網站成為PC互聯網的優勢入口;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則需要覆蓋多個入口,甚至還有太多不確定性。
O2O浪潮的興起,直接推動商用WiFi興盛——作為線上線下的連接點,它有太多想象空間。
不需要智能手機等的量級積累,也沒有如智能可穿戴等,與人體直接接觸的嚴密性(比如:制造智能可穿戴設備需要測試過敏源);商用WiFi的技術壁壘相對低。加之傳感器出貨量增加,整體成本下降,其商用WiFi路由器的制造成本相對降低,“試錯”成本低的潛力領域,引來眾多入局者。
以自研、投資、合作等形式,互聯網大佬的到來,無疑推波助瀾。
一位涉足商用WiFi的互聯網公司高管向本報記者私下稱,其實,我們內部對于商用WiFi的價值評判,更多的是卡位布局;移動互聯網時代變化太快,不知道究竟哪個入口會突然興起,多撒網、全布局,防患于未然。
而在美國Jupiter研究機構的分析家Julie Ask看來,搜索巨頭介入WiFi領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WiFi服務提供商能以300英尺的精度定位用戶,無疑基于用戶區域的定制內容服務就有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無疑本地搜索和本地廣告業務的前景相當可觀。
但是,更多的創業者認為,商用WiFi的商業模式需要顛覆傳統,不僅是流量入口+廣告,而會有LSB定位、C2B會員管理、CRM店面管理,甚至云計算、大數據服務等諸多想象空間。
相對于傳統的硬件制造,智能硬件最大特征是商業模式的徹底革新,硬件銷售單次產生利潤的模式轉變成服務持續性收入的模式,傳統的渠道和營銷的成本隨著用戶的擴張在減少。
換言之,硬件不再是利潤產生的唯一來源,后續的服務性收入才是主流。小米創始人雷軍曾對記者表示,如果只有硬件,沒有軟件,則硬件只是個空殼,沒有多大價值。
這一邏輯在商用WiFi領域同樣適用。多位商業WiFi從業者向本報記者證實,賣硬件并不賺錢,賺錢的是背后的軟件;盡管多數處于虧損或微利,但其更看好未來的市場。
頗為有意思的是,與上一波智能可穿戴不同,商用WiFi領域鮮少對標蘋果、小米等的創業團隊;大部分人口中不說,但心中默認:如樹熊一樣找到大佬合作,才是業內成功突圍的捷徑。
這一輪智能硬件創業浪潮,會是搜索引擎巨頭如百度等彎道超車的機會嗎?無疑,回答類似問題還太早,但互聯網大佬們的又一次入口比拼戰已經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