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age的使用界面
上周六(8月20日),Facebook推出了一款新的iOS社交應用:Liftstage。這是一款專門為21歲以下的青少年群體開發的應用,它的開發者年齡也只有19歲。
Lifestage是一個只針對年輕人的分享平臺,用戶可以看到同一中學的其他同學發布的視頻、日記,自己也可以用它制作一些表達自己愛恨喜好的視頻跟別人分享。
為什么Facebook突然推出一款針對中學生的應用?
首先來看一個案例。新型社交和內容發布平Branch網站的CEO約什.米勒,最近在博客文章《10年級學生科技潮流》當中寫到,當他問自己15歲的妹妹是否還在使用Facebook時,他的妹妹給出了如下的回答:
約什妹妹給出的答案代表了大多數年輕人對Facebook的看法
“他們的回答是年輕人那種典型的答案”,約什說到,“我們開發了一款社交相冊產品,在發布之前,調查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20歲左右的年輕人。大部分人表示他們不喜歡其中的一點是,這個產品需要Facebook的賬戶支持。”
事實真的是這樣么?
我們再來看一組調研數據:
調查數據顯示Facebook沒有那么被年輕用戶熱衷
這是Forrester’s在2015年開展的一項調查。可以看到,在12-17歲的年輕群體中,以Youtube為首的視頻平臺,和以Snapchat、Instagram為代表的短視頻社交應用,已經成為年輕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最“酷”應用,而Facebook只排在第七名。
事實是,Facebook正在被青少年用戶迅速拋棄,可以說青少年對于FB已經“厭倦”了(對Twitter也一樣失去興趣),這點即使FB自己也承認。
同時,在另一端,Snapchat、Instagram等成為年輕用戶社交的“新歡”。這些應用用事實證明了社交網絡已經變得多么的年輕化,更重要的事,它們進一步展示了,年輕用戶這個群體成長空間的巨大,具有不可限量的商業價值。
更年輕的Snapchat發展更好
青少年是社交網絡和社交工具的主戰場,這點不言而喻。而Facebook目前面臨的局面是,很多垂直領域的應用,拿著小刀正在一刀一刀的從FB上把用戶割走。年輕用戶的流失將會直接讓FB的用戶活躍度下降、業務受損。
因此,FB推出了Liftstage,寄希望于做強這款APP,跟垂直應用們“死磕”,重新奪回年輕人市場。
是什么原因導致年輕用戶逃離Facebook?
原因一:“長輩們都在FB上面,我感覺被監視了”
年輕人在Facebook上面公開的消息,很容易被父母、老師或其它長輩看到,這讓他們感覺很沒有安全感。通常,只有發表跟家族相關的內容,和任何會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的動態時,他(她)們才會使用Facebook。
Facebook的用戶明顯呈現老齡化
從上圖的年齡比例可以看出來,Facebook的年齡整體“偏大”,35歲以上的人群在Facebook上的比例高達63.2%,而這部分人通常都是低齡人的父母、長輩,這讓年輕人看來,FB更像是一個“中老年樂園”。相反,在Snapchat上,35歲以下的人群占比達到了76%,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聚集在上面。
原因二:FB更像是“媒體”,而不是“社群”
在Facebook上,大量的“朋友”把FB當成是一個自媒體或者自我宣傳的渠道,使用者在盡量維持在上面的正面形象,否則各種評論的壓力會讓人喘不過來氣,這也是許多年輕人轉而投向Snapchat的原因,因為他(她)們只想跟愿意聊的人聊,不想過多在意別人的眼光。
Snapchat之所以能夠成為成長最快的社群工具,是因為它能夠實現像LINE一樣的通信功能,但任何發出的信息、視頻都會在10秒鐘后自動刪除,不留任何痕跡。因此,大家都可以在上面發表一些自己真實的想法、內容,更私密、更自由,打準了年輕用戶的痛點。
推出Lifestage就能解決問題么?
要知道,FB在做應用方面沒有多少成功經驗
Facebook做的群聊工具Rooms、有閱后即焚功能的 Slingshot 、以及社交新聞 Paper 等,都在推出不久后就被砍掉。FB模仿Snapchat最像的一款產品Instagram Stories,也被年輕用戶不停吐槽,甚至差點毀了Instagram。
已去年年底,Facebook 鼓勵員工開發新應用的“創意工作室”也已經關閉。此外,FB還推出過Poke、Camera、Moments等應用,但最終也都不了了之。
這些應用的推出,雖然在方向上和時機上都是合理的,但都沒有好的結局。也就是說,雖然FB能夠適時的發現自己在競爭中的威脅,甚至找到應對的方法,但是通過設計并推廣產品的方法來解決的話,效果都不好。目前來看,Lifestage也屬于這種情況。
Lifestage明顯與FB的品牌調性不搭
Facebook籃白相間的格調,對于廣泛的大眾用戶來講已經深入人心,但對于活潑、另類、性格鮮明的年輕人來說,意味著老套、無聊、單一。即使Lifestage的運營是獨立的,也很難擺脫FB強大的品牌“渲染力”,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很難改變年輕用戶心中對FB的定位和看法。
由于Facebook的用戶構成十分分散,因此在采取商業動作時不得不兼顧各方,所以在功能設計方面就顯得很分散、不聚焦,從而導致facebook的品牌調性開始變的模糊不清、過于大眾化,很難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去描述它。而年輕用戶關注的,不是大而全,而是夠不夠酷、夠不夠潮、是不是有個性,這才能迎合他們的心理和使用習慣。
Snapchat雖然對于大眾群體來講可能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但是對于年輕用戶來講卻很“獨特”,這也正是這些細分應用能夠捕獲年輕群體的原因,正所謂“缺陷就是美”。
在大平臺基礎上另起爐灶很難
事實證明,大型平臺做小眾產品,歷來就缺少足夠的“基因”。從APP的排名榜上就可以發現,大平臺推出的應用,很少有能夠擠進頭牌的。對于大平臺來講,切入細分市場最有效的方法,是收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應用,然后借助它們來“精確打擊”。
如果自己做產品的話,除非創立出一種獨一無二的玩法或者商業模式,否則很難另辟蹊徑。目前年輕人的各種需求,基本已經能夠被市場中現有的產品所滿足了。
市場中已有的應用分割了年輕人群體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20歲左右中學群體的需求盲點很難再被發現,市場空間基本已經被現有的各種應用所擠占,處于追隨者地位的Lifestage,也并沒有什么殺手級的功能讓它鶴立雞群。
總而言之,Facebook此時推出Lifestage,雖然方向和思路很對,但預計在市場中鮮有作為,難以逃脫 以往產品沉淪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