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的這個,可能是近年來最溫情的一個創業故事。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最近宣布和一家私人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將通過這家公司來進行一些藥物監管。
這家私人公司既不是制藥大廠,也不是零售藥房,而是一個社交網絡,名字叫“Patientslikeme”(和我一樣的患者)。
Patientslikeme的用戶量到現在也不過只有32.5萬人,還不如很多微信公眾號的粉絲多,在用戶量都以億為單位的社交網絡界簡直沒法提。
但這并沒有影響到Patientslikeme“近年來醫療護理領域最偉大的變革推動者之一”的地位。
和其他充斥著自拍、垃圾信息的社交網絡不同,Patientslikeme上幾乎每一個數據都價值千金。
病人社區
Patientslikeme建立了多個病人社區,規模最大的是纖維肌痛、多發性硬化癥以及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整個網站討論的病癥問題多達2000種。
Patientslikeme建立的第一個病人社區就是ALS社區。ALS又稱“漸凍人”,也是霍金所患病癥。去年流行的冰桶挑戰,就是為了號召大家關注這種病癥。
根據美國衛生和公共事務部此前的一個統計,全美大概有1.2萬名“漸凍人”患者;而到今天為止,Patientslikeme網站上已經聚集了7533名“漸凍人”。
也就是說,“漸凍人”這種非常罕見的病癥,全美有60%的患者都集中在Patientslikeme上,幾乎毫無保留地分享著他們的病情階段、不同治療方法下的效果以及康復情況。
要知道制藥公司做一次臨床試驗的代價極為高昂,基本上單期單個病人的成本都要幾萬美元起,而且一般只能測試出數百位病人對藥品的反應。
所以當Patientslikeme攜帶著數以萬計慢性病病人的數據橫空出世時,許多制藥公司眼里看到的都是黃金。
除了FDA,今年4月,英國制藥巨頭阿斯利康就和Patientslikeme簽署了一項為期5年的合作協議,獲得了后者全球網絡的訪問權限。
為了兄弟
對于Patientslikeme網站上的海量疾病真實情況數據,各種制藥公司都垂涎欲滴,因為這是未來發展定制醫療模式的金庫。
但這家公司的創始初衷并非為了商業成功,而是為了家人。
公司創始人杰米·海伍德(JamieHeywood)最早是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學院的學生,毫無任何醫學背景。在2004年時,海伍德的哥哥斯蒂芬·海伍德(StephenHeywood)被診斷出得了“漸凍癥”。
這個疾病就此改變了斯蒂芬和杰米的人生。杰米從此以后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讓哥哥盡可能地活下去。
除了像霍金這樣的人,大部分普通“漸凍人”能得到的治療都十分有限。因為利潤太少,制藥公司根本不愿意投入成本去研究這種罕見病。
杰米選擇了一種驚人的積極態度,他在地下室自己搭建了ALS的治療設備,并創建了一個ALS小組。
這個ALS小組,就是Patientslikeme的最早模型,第一個用戶就是杰米的哥哥斯蒂芬。
杰米將斯蒂芬的生命旅程轉換成了數據,從綠色到紅色,代表了斯蒂芬病情逐漸加重的各個階段。
綠色代表斯蒂芬是一個健康的29歲建筑工人,但在他結婚時已經無法自己扣上扣子;當網站上的小人變紅時,斯蒂芬開始不能自由游泳,最后他完全癱瘓了。
在這個時候,杰米替斯蒂芬與全世界分享他的生命,他們兩兄弟在這幾年的歷程,后來被拍成了紀錄片,就是多次獲獎的《生生不息》。
匯聚海量病人信息
斯蒂芬終于在2006年去世,但杰米一手創造的ALS小組繼續延續了下來,越來越多的“漸凍人”患者都加入了病情分享。
也許有些病人會逃避考慮未來會怎么樣,但大多數病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會走向何方,以及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何種影響。
和一般的單純分享病歷不同,Patientslikeme提供了一套自測模型,讓病人可以記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疾病感受,以及對各種藥物的反應。
所有這些信息都在病人之間公開分享。
比如你搜索“焦慮癥”,就會出現1.3萬例病人現在的焦慮情況,以及他們是如何應對焦慮的,他們中有哪些人在服用哪些藥,又分別有什么樣的治療效果或者副作用。
同時還能追蹤個體情況,比如可以搜索用某種藥兩年以上的病人的情況,或者每日服用4毫克該藥物的病人的情況如何,甚至還能發現有多少藥會導致便秘問題。
此前,對于這些時間跨度長,又充滿真實細節的病人海量信息,監管者、研發機構和制藥公司做夢也不敢想,現在卻發現已經有這樣的一個擁有大量患者的平臺了。
Patientslikeme還逐漸加入了各種新的數據應用,比如“時間機器”。通過集合同癥狀病人的數據,可以繪制出一個病人將要面臨的病情發展和生命階段。
對于那些沒有遵從“時間機器”所呈現出的規律的病人,Patientslikeme就會去尋找這些異常病人,看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們發生了變化。
Patientslikeme是一個人們如此渴望分享隱私的社交平臺。醫療數據一方面如此寶貴,另一方面又無比封閉,幾乎都掌握在私人制藥公司或者醫院手里。
而近年來崛起的新型互聯網醫療公司的出現,紛紛打破了這種數據的壟斷。
無論是像Patientslikeme這樣的慢性病分享平臺,還是像23andme這樣的基因檢測公司,都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繞過了傳統的醫院和研究所,匯聚了大量珍貴的病人數據。
未來的醫療進步,或許就建立在這些數據的共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