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毫米波規劃建議白皮書發布
今年8月國內會完成毫米波共存研究
目前,全球5G實驗網中43%使用了1-6GHz頻譜,使用6GHz以上的高頻的5G實驗網數量占比達到57%,其中使用24GHz~29.5GHz毫米波頻段的實驗網占比為31%。
毫米波頻譜應用于 5G 系統成為業界共識。為科學、合理地進行 5G 系統頻率規劃,工信部在 2017 年 6 月 8 日發布了公開征求意見函,征集 24.75-27.5GHz、37-42.5GHz 或其它毫米波頻段在 5G 系統使用及規劃的意見和建議。同年 7 月,工信部批復 24.75-27.5GHz 和 37-42.5GHz 頻段用于我國 5G 技術研發毫米波實驗頻段,試驗地點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MTNet 試驗室以及北京懷柔、順義的 5G 技術試驗外場。
為做好5G毫米波頻率規劃相關工作,我國成立了1.13議題研究組,IMT-2020(5G)推進組頻率工作表,目前已基本完成26GHz,32GHz,40GHz和70/80GHz的兼容性共同研究,并向ITU-R T65/1提交了相關研究報告。
研究結果顯示,24.25-27.5GHz 頻段 ISS/FSS(E-S)與 IMT 同頻可以共存。25.5-27GHz 頻段 EESS(S-E)與 IMT 在建成區內(城區或郊區) 同頻共存情況下,400 米隔離距離下可以共存且存在一定的余量。25.5-27GHz頻段SRS(S-E)與IMT在建成區內(城區或郊區) 同頻共存情況下,2000 米隔離距離下可以共存且存在一定的余量。31.8-33.4 頻段同頻共存情況下,IMT 會對 RNS 產生干擾。37.5-42.5GHz 頻段 FSS(S-E)與 IMT 同頻共存情況下,在 1~1.4 公 里隔離距離下可以共存。在不同的仿真假設條件下,71-76GHz/81-86GHz 頻段 FS 與 IMT 共存所需的隔離距離在 0~950 米之間。對于 26GHz、40GHz 和 80GHz 等各個頻段的 EESS(passive) 與 IMT 的鄰頻共存,當 IMT 的帶外無用發射為-13dBm/MHz(3GPP 制定的通用雜散指標)時,仍需要一些額外隔離度來實現對 EESS 無源業務的保護。對于 23.6-24GHz 頻段 RAS(passive) 與 24.25-27.5GHz 頻段 IMT 的鄰頻共存,當 IMT 的帶外無用發射功率為-13dBm/MHz 時,大約需要 34 公里的隔離距離。對于 79-92GHz 頻段 RAS 與 81-86GHz 頻段 IMT,同頻共存大約需要 7.5-22.5 公里保護距離,鄰頻共存大約需要 2.5-11.5 公里保護距離。
上述研究結果中,RAS 與 IMT 所需的保護距離相對較大,但由于 RAS 站點通常建在相對偏遠地區,而 對于 IMT 系統,毫米波會用在城市熱點地區,因此毫米波頻段 IMT 與 RAS 站點本身就存在天然的地理隔離,因此 RAS 與 IMT 的共存仍然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白皮書指出,對于我國重點關注的26GHz和40GHz頻段,同頻都比較容易實現共存,24GHz保護EESS被動業務的臨頻共存在3GPP通用雜散指標的基礎上仍需一定的額外隔離度。預計,2018年8月國內會完成共存研究,得出共存和保護要求的最終結論。
五點推動我國5G毫米波頻率規劃和法規
結合國內國際的關于毫米波頻率規劃分配拍賣等進展調研以及毫米波共存研究進展,白皮書針對我國 5G 毫米波頻率規劃和法規給出五點建議:
一是盡早規劃 24.75-27.5GHz 以及 37-42.5GHz,給產業明確指導方向,建議2018年底完成頻率規劃,支撐 2019年毫米波預商用試驗以及 2020 年毫米波大規模商業部署。
二是制定法規時考慮共存研究時,制定合理的保護原有業務的射頻指標,研究干擾協調方式。
三是推動全球頻率劃分一致,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四是考慮規劃更多 42.5GHz 以上頻率滿足熱點需求。
五是5G 技術、頻率以及許可方式應滿足不同的應用場景,比如工業互聯網場景,可能需要更加靈活多樣的頻譜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