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來說,如何能在推陳出新的應用與服務市場中應對自如變得日益重要。人人都想拔得頭籌,因而新架構在虛擬環境和混合云中往往一經規劃便會馬上得以實施,轉瞬卻發現客戶們競相抱怨VoIP質量下降,在線游戲玩家需要等待很長的ping時間。
被動等待用戶抱怨是了解自身網絡性能與彈性問題的常見方法之一,但一定也是企業最不愿看到的;另一種方法是直至遭到黑客攻擊造成網絡癱瘓才幡然醒悟,這同樣也不受歡迎;而第三種方法則是“測試”。
但是,并非所有測試方法都能確保服務與應用的可用性。在忽視應用負載與黑客攻擊技術的情況下試圖驗證網絡性能與安全,只會營造虛假的安全感。只有基于真實環境預期,甚至高于預期負載狀況的測試才能得出有關網絡及安全基礎架構表現的可靠信息。
據估計,2020年將有約500億設備與互聯網相連,比今天的數量要多出10倍。其中許多設備運行著須時刻保持通信的復雜應用。這不僅會自動產生更多數據,而且還會提高對網絡性能與可用性的需求。具體到高清視頻、社交網絡、大數據與物聯網對帶寬的需求近乎供不應求。
與此同時,網絡攻擊的力度也正在加大,歐洲網絡與信息安全署(ENISA)在2016年1月發布的一篇報告中指出,帶寬超過100Gb/s的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量在2015年翻了一番,而未來仍將持續增加。
為了滿足這些對基礎架構與日俱增的需求,數據中心亟待大規模升級,包括架頂式服務器連接從10Gb以太網遷移至25Gb和50Gb以太網,以及利用100Gb以太網技術增強核心網絡。諸如此類的升級將大幅提升數據速率,而空間占用和耗能近乎不變,同時增加服務器密度并降低單位帶寬成本。但是,如何保證企業在真實環境下實現這些預期結果?
同時,網絡、存儲和安全系統的獨特性,加之資源虛擬化、云計算集成和軟件即服務(SaaS)都將極大地延緩新設備的推出與交付。為確保獲得隨時隨地交付新設備的生產力,基礎架構的測試就必須優先于個別組件的標準性能測試。
企業高管并不關心web應用防火墻每分鐘能夠檢查多少個數據包。他們只在意應用響應時間,而這取決于多方因素,其中包括網絡中的單個系統及其互動、具體應用協議與流量模式以及安全架構的位置與當前狀況等。因此必須在真實環境下端到端地測試應用的整個交付過程。這意味著利用一組應用與流量工作負載對直至最底層的協議進行重建。在復雜環境下,只實施諸如IO計量之類的簡單、標準測試將遠遠不夠。
企業數據中心要求測試環境能夠反映其真實負載與實際流量,包括所有應用與協議,如Facebook、Skype、Amazon EC2/S3、SQL、SAP、Oracle、HTTP以及IPSEC等。因為在實際網絡的峰值負載超過500Gb/s的情況下,以200Gb/s的數據速率測試數據中心基礎架構是毫無意義且非常危險的。此外,在測試時還須考慮非法流量,包括日益頻繁的DDoS以及對多線程系統發起的同步攻擊。由于攻擊模式不斷變化,及時且連續的測試至關重要。確保測試一致性與及時性的一個方法是借助于能夠連續、自動分析當前攻擊模式并升級測試環境的外部服務。
只有憑借真實流量才能實現復雜的存儲工作負載測試,并且必須結合所有協議,例如SMB2.1 / 3.0、NFS、CIFS、CDMI以及iSCSI對緩存的利用率、刪除重復、壓縮以及備份與恢復開展測試,同時視情況加以調整,以確保符合所規定的服務水平。
盡管嚴格測試對于新數據中心顯然必不可少,但當合并或集成混合云時此舉也同樣非常重要。因為每一款新應用,甚至現有應用的更新與補丁都將明顯改變網絡的性能與響應時間。
除了開發與測試網絡基礎架構,培養合格的測試團隊也是重中之重。不少企業沒有專門的測試工程師,而網絡與安全架構師又很難同時精通設計與綜合測試執行的各個環節來確保應用與IT系統能夠處理大負載與復雜攻擊。
所以外部測試即服務(TaaS)能夠成為內部解決方案,尤其是對較大規模項目的有益補充。在現有環境內或在要求嚴格的新應用(例如網游)推出之前,TaaS服務提供商則可以幫助確定哪些系統是最佳搭配。
綜上所述,到底是選擇被動等待用戶抱怨了解自身網絡的性能與彈性問題,還是直至遭到黑客攻擊,造成網絡癱瘓才幡然醒悟,再或是借助能再現具體負載要求的解決方案與技術產品實際檢測網絡與應用,想必企業應有所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