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存儲與讀寫====評測黨自覺跳過前段文字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網絡是他的載體,我們無時無刻生活在大數據的包圍中。大數據無時無刻都在生活工作娛樂中提供著高效準確的參考及服務。
在電腦發展的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中,他發展的速度有目共睹。記得我初中才接觸電腦時,大家還叫他“計算機”,感覺和計算器有點啥關系。計算機室的老師從其量就是個情趣課老師,沒有正式的課程安排,大家上計算機課也沒啥熱情。安排的課就是dos,basic之類的,但是用的是蘋果機,就練練打字,抄抄basic程序之類的,很枯燥,對他也沒啥興趣。
不知道什么時候流傳了一句話,掌握三門技能就能掌握這個時代,英語、計算機、駕駛。因為其實用價值,目前后兩者相信大部分人都具備。回頭來看不可想象,電腦已作為必備的辦公工具、生活工具、娛樂工具,已成為每家每戶必備的家用電器,每個公司的必備辦公用具。
電腦分為四部分:輸入、處理、儲存、輸出。當年鍵盤、鼠標、主機、顯示器就是電腦的全部。我的第一臺電腦從實驗室丟掉的元件中拼裝出來的,當時叫386還是486忘了,主板沒電池每次開機得進BIOS設置一番才能啟動,裝載20M硬盤,5寸軟盤驅動器,還的用多功能卡連接,14寸球面黑白顯示器,沒有所謂的顯卡……DOS系統,好玩點就是WPS,能打打中文。這就是神奇的開端。記得就是那個時候學會了打字,DOS的簡單操作,編寫BAT之類的簡單應用。有時誤操作搞壞了DOS系統,拷貝一個DOS都要十幾分鐘。那個年代不要說什么游戲了,跳傘兵、空手道、模擬飛行、警察抓小偷,我統統搞不到,資源很匱乏。
上大學后我家買的第一臺電腦,我的要求只有兩個,我要彩色的屏幕、能裝window系統。當時配的顯卡是S3的只有1M顯存,3.2G硬盤,聲卡還沒有板載化。那機子除了字牌、掃雷幾乎不能玩游戲,記得同學拷來的粘土世界我還去把顯存加到2M,游戲還不能全屏。還好有個計算機系的高中同學帶著我搞電腦,每周都要往返電腦城。
我住3樓他住5樓,就在我樓上,他常常給我普及電腦基礎知識和運作原理,曾經自制過聲卡,用答應機接口雙機對聯,網卡串聯,刷過機,改過程序。分區、格式化、裝系統、裝軟件、破解、修改、16進制、低格、反刪除、反格式化、戰勝CIH……很多東西都是那時候積累的。對電腦也開始有了要求,主板、芯片、顯卡、聲卡、顯示器,有了自己的看法,不斷折騰中,家里也支持,花了不少錢,同學的機子壞了,系機房的機器出問題都是我出面解決,所以說我才認識了目前關系較好的賣電腦的商家,他們也很支持我,常常先拿貨月底付款。
了解原理比了解事實更加重要,每次遇到新事物我都要研究一番。結婚后我開始慢慢不再砸錢玩電腦了,因為我的原因我家對電子產品的要求都很高,電視、音響、電腦,聽覺視覺觸覺各方面都很花錢……
記得比爾蓋茨說過內存64K就夠了,但64K經過無數次的刷新……電腦由一年一個世紀變成8個月一個世紀到現在半年一個世紀,無止境的飛速發展,制造工藝已邁入22NM,成本一飛速下降。由于升級概念的淡化,正常每三五年就會有換機的需要,人們已開始關注這大量的電子垃圾。電腦一開始向提高效率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
在SSD固態硬盤還沒有面世以來,每次電腦換代除了機箱顯示器鼠標鍵盤能保留以外就是硬盤。堅持不到 幾年,很多人因為容量不夠而不得不換掉硬盤,或增加硬盤。容量越來越大,帶來的是速度不夠,不管是搜索、讀寫、運行都帶來了很多問題,因為硬盤反應速度而卡頓假死,因為資料太大拷貝一天,因為資料多而搜索不夠快,更坑爹是殺毒,這是不得不先做的事。
SSD就是所謂的固態硬盤,他出現的時候被很多人質疑的事壽命、價格,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總有一天必定會讓機械硬盤淡出歷史舞臺……
五年前我就開始用SSD做系統盤了,完全搞不秦楚硬盤速度有多重要,最近在一塊5400轉的2T機械硬盤上安裝win7 32位系統讓我徹底的磨練了我的耐心,現在我有刪掉他的感覺。
本著沒用過,有條件就要嘗試一下的想法,好多年沒有折騰過電腦的我,最近重裝了不止30次系統,現在的GPT、UEFI、RAID、MRB,完全搞不懂,我都是最近才知道無損分區已變得如此快速,PQmagic早就沒人用了,算是惡補了很多知識點,在不斷搞砸中學習,這里謝謝hechengg的耐心指導,堅實的技術支持。現在搞笑的連ghost都不太會用了。
前天建立了新的儲存構架:筆記本M6800 浦科特MSATA256G SSD256G*2 2T5400轉希捷 一共4快盤,其中msata是我第一次接觸。PS:不知道那種雙msata的sata3接口硬盤RAID0轉接板(轉接成HDD大小) 是否會造成速度瓶頸(SATA3=6G/S:6*1024/8=768M/S,而雙MSATA差不多超過了這個值)。
目前構架是RAID0:(SSD*2+MSATA=715M)+2T(這里選的128K的族,值越大提高讀寫效率,但浪費空間,文件會占128K的整數空間,文件大小除以128K,多出來的零頭占128K,同時如果大量小于128K的小文件都會占用128K,不知道解釋的對嗎),通過AS-SSD測試。
這里空出來的64G本想用intel RST加速那個該死的烏龜盤(2T5400轉希捷),據說能提高到160%,結果本機不能同時存在兩個RAID性質的盤所以未成功。
乍看就兩個盤結構簡單
不知道C盤為什么和D盤相差這么大,本以為三個浦科特會和網上說的一樣是1400M/S的數度
傳說中4K反面短期內是沒法解決的技術問題
這個是機械硬盤,由于耗時太長 太長太長太長沒注意筆記本曾經黑屏幾次,數據一定不準(電源模式變化了)
新版魯大師已對硬盤分值做了限制1000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