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可能你還不知道什么叫SSD固態硬盤?5年后,SSD固態硬盤已經成為電腦中不可或缺的一款硬件。
短短5年時間里,傳統的機械硬盤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取而代之的SSD固態硬盤氣吞山河。到底5年時間里,存儲行業發生了什么?接下來,我們將從SSD的出貨量、性能、容量、價格、品牌等多個維度,詳細分析SSD五年的巨變,讓大家對SSD行業的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
出貨量:五年時間增長速度超700%
2011年,當機械硬盤如日中天時,突發了罕見的泰國大洪災,泰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硬盤配件及驅動器生產基地,洪災發生后,各廠商紛紛停產,導致硬盤供應進入短缺狀態,重創整個機械硬盤行業。
那個時間節點,就像一個轉折點。趁著洪災,機械硬盤廠商大幅度漲價,1TB HDD漲了一倍之多,市場價近600元。壟斷式的HDD市場,迫使消費者買單。2011-2012年度,出現了希捷與西數出貨量下跌,反而利益大幅上漲的奇葩現象。
反觀SSD,泰國洪水卻堪稱一件幸事。也正是從那時起,整個硬盤市場趨勢朝著SSD的方向發展,從生產成本到產業成熟度都會進一步獲得改善,從而讓整個SSD固態硬盤產業進入真正的良性循環渠道。
對比2011年至2015年SSD與HDD的出貨量,可以做下面的解讀:
(1)2011年時,SSD出貨量僅1460萬片;而HDD出貨量是6.215億片;如此恐怖的差距,難怪當年希捷CEO自信滿滿拋出了:“機械硬盤是永遠無法被SSD取代的”。似乎在他眼中,那時的SSD只個笑話,不足為懼。
(2)2012年至2013年,SSD進入快車道,雖然價格貴,但出貨量保持著高速增長。反觀HDD,經歷2011年洪災打擊,2012年出貨量創下新低,2013年恢復產能之后,市場的需求下滑,出貨量持續下降。
(3)2014年至2015年,SSD徹底爆發,在2015年全年,SSD全球出貨量高達1.02億;相比于2011年的1460萬片,增長超700%。反觀HDD,卻狂跌了24%。1.02億片對4.689億片,短短五年,SSD已經撼動HDD地位。
2016 Q1全球出貨量猛增32.7%
SSD固態硬盤卻在持續爆發,據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SSD全球出貨量達3077.7萬塊,相比于2015年Q1季度的2319萬片,同比猛增32.7%,增長速度非常之快。
2016年上半年SSD,正快速搶占HDD的市場份額。受此影響,HDD出貨量繼續大幅度下滑。據西數和希捷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第一季度HDD出貨量均同比銳減20%。其中希捷HDD硬盤出貨量連續6個季度下滑,首次跌破4000萬片,西數HDD季度出貨量4300萬片,同樣在衰退。
面對著大環境趨勢改變,希捷收購LSI閃存部門,主要為了獲取SandForce控制芯片技術,從而進入SSD市場布局;西數則花巨資收購SandDisk 在NAND Flash市場資源以及企業級市場客戶布局,滿足快速增長的SSD市場需求,以彌補HDD市場帶來的損失。兩家HDD巨頭廠商紛紛轉投SSD懷抱,也成為SSD行業發展的晴雨表。
SSD性能:爆漲單車變摩托!
HDD之所以失敗,無法突破性能瓶頸是主要原因。傳統的HDD機械硬盤,主要靠機械部件驅動,讀寫數據時需要靠物理旋轉的磁盤,等待主軸電機、磁頭和磁頭臂在碟片上找到數據位置,整個過程相當繁瑣,嚴重制約了整個PC的性能。而SSD沒有任何機械部件,無需進行復雜的機械運動,依靠閃存芯片,可以快速準確地訪問驅動器的任何位置。
機械硬盤,就像木桶理論中最短的木板,嚴重制約了PC性能提升。而SSD,憑借著革命性的隨機訪問速度、卓越的多任務處理能力以及杰出的耐用性和可靠性顛覆了用戶的電腦體驗。
拿兩款SSD來對比一番,或許我們就深刻了解SSD性能蛻變。一款是2011年的主流產品Intel 320系列,還采用SATA 2.0接口,接口理論傳輸速度僅300MB/s,比起HDD還要慢(當然,隨機讀寫性能還是快很多)。另一款則是2015-2016年Intel 發布旗下高端SSD--750系列PCI-e SSD,全新PCI-E 3.0x4接口,雙向傳輸帶寬達到8GB/s。
從SATA2.0到PCI-E 接口,從25nm MLC NAND到20nm MLC NAND,從80G到1.2TB……這些技術更迭,讓SSD的性能從單車變摩托。實測Intel 750系列對320系列,持續讀取2989MB/s PK 257MB/s,快了11倍;持續寫入,1341MB/s PK 95MB/s 快了14倍之多。
這不僅僅只是數字的游戲,SSD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如支持全新NVMe協議,采用更快傳輸帶寬的PCI-E通道,讓SSD的性能不斷突破瓶頸,最終能真正與CPU、內存協調,從而帶來更加極速、極致的應用體驗。想必,這也是為什么如此多人愛上它的原因。
SSD容量:從32GB到主流的128/256GB
2011年時,SSD的主流容量僅32GB,裝下系統,沒剩下多少容量,體驗比較差;而機械硬盤主流容量已經達到1TB,差距32倍。回顧這五年時間,被認定天生不足的機械硬盤無法突破性能的瓶頸。在咄咄逼人的SSD攻勢之下,HDD的回應也只有兩個字,容量。容量,機械硬盤的救命藥丸?不,SSD在容量上也要革它的命。
2014年,三星率先開啟3D-NAND時代,這種3D-NAND閃存可提供兩倍于傳統20nm平面NAND閃存的存儲密度,輕松實現SSD的容量翻倍,以前4顆閃存才能實現256GB容量,現在2顆即可。隨著3D-NAND的不斷技術革新,從32層向48層,再向64層堆疊,實現TB級別存儲容量輕而易舉。
在SSD面前,HDD難言容量的優勢。那為什么TB級SSD現在很難普及呢?主要原因在于“價格”,后面部分我們會提到。我們統計了京東上在售的SSD容量數量,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30/32GB容量因實用性太低,完全被市場所淘汰。而60/64GB容量,幾乎所有的一二線SSD品牌都停售,新品也不同有60/64GB容量,在售的都是一些小品牌。銷售的主力還在120/128GB,240/256GB容量區間,占據超一半的市場需求。另外,在480/512GB、1TB以上大容量需求也比較旺盛,兩者合起來超過30%,相信未來這一數據比例會越來越高。
5年前,我們還在使用32/64GB容量時,到現在迎接我們是512GB/1TB,SSD容量的進步讓人驚嘆。如今已有消息稱,三星將量產高達4TB的SSD,預計2017年將上市。在短短五年時間里,SSD容量翻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也不是難事,實現HDD幾十年才實現的目標。
SSD價格與品牌:繁華盛世就此開啟
從軍用級產品到今天的百姓級產品,價格的巨大變化是SSD普及的關鍵。5年前,SSD低容量、高價格,基本聊勝于無。當時主流的容量SSD在哪個價位呢?一塊128GB SSD的售價近2000元!甚至,有一些高端SSD達到3000元,誰也不想用一臺電腦的價格去買一張系統盤吧?
這個價格,在今天能買到1TB的旗艦SSD了。目前主流的SSD容量為120/128 240/256GB級別,從200元到1000元都有,百花齊放,給消費者很大的選擇余地。從2011年至2015/2016年SSD的價格趨勢圖來看,每一年都在降價,而且降幅都比較大。128GB容量從2011年的15.6元/GB,降至如今的3.3元/GB,比中國A股跌得都厲害。
雖然現在像1TB/2TB 售價還很昂貴,但128/256GB SSD價格被普羅大眾所接受,容量也滿足了系統盤或者資料盤的基本需求,所以SSD在今天十分流行。
在2011年,能在市面上看到的SSD品牌并不多,像Intel、三星、英睿達都是擁有上游芯片資源,技術雄厚的SSD廠商;OCZ當時也是如日中天,后來被東芝收購;浦科特也剛剛起步,從光驅轉行做起了SSD,事實證明它選對。當然2011年時,也有不少國產SSD品牌誕生了,踏入這片藍海。
到現在,可以看到的品牌就多了,京東上在售的品牌就達到33家,呈現百花齊放的盛世。Intel、三星、英睿達、閃迪、東芝等這些上游廠商角逐消費級市場;影馳、金泰克、朗科……中國SSD廠商也開始嶄露頭角。
總結:SSD取得摧枯拉朽式革命勝利
一塊SSD的遷徙之旅,雖是不可遏制的大勢所趨,但其中的挑戰,各種技術、市場和理念的復雜性,比我們想象中復雜。然而,在不久的將來,整個數據生態圈擁有SSD時,摧枯拉朽式的革命成功,一定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