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電子工程網訊:廠商爭相投資,3D NAND Flash前景不妙?據傳三星電子平澤廠(Pyeongtaek)將提前投產,SK海力士(SK Hynix)、東芝(Toshiba)、美光(Micron)產能也將于明年下半全面開出,屆時3D NAND可能會從供不應求、呈現供給過剩的狀況。
BusinessKorea 6日報道,NAND需求爆發,據悉三星電子決定平澤廠完工時間提前三個月,改在明年三、四月開始生產第四代64層3D NAND。三星平澤廠完工,加上原本的華城(Hwaseong)廠,屆時三星3D NAND產能將從當前水準提高兩倍、至32萬片。
SK海力士也準備生產3D NAND,仁川廠M14線無塵室正在裝設儀器,估計第二代36層3D NAND可在今年第二季出貨、第三季量產。第四季將加碼投資第三代48層3D NAND,估計未來3D NAND將占SK海力士產出的一半。
與此同時,大陸廠商武漢新芯也打算砸下巨資打造新廠,該公司與美商Spansion共同研發3D NAND。日廠東芝則與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攜手,準備量產3D NAND。
韓媒etnews 4日報道,業界消息稱,NAND Flash價格一路向上,三星決定平澤廠將提前三個月投產。目前平澤廠的建筑工事進入尾聲,正修筑工廠外墻,預料12月完工,緊接著要開始設備投資,購買無塵室設施和晶圓生產儀器等。
多名設備業人士表示,三星若想在2017年初裝設備儀器,現在就得下單,據稱三星不久后就會開始發出訂單。外界預料,平澤廠將名為18代線,明年第二季季初或季中開始營運,負責生產第四代64層3D NAND Flash。第一階段每月產量為4~5萬片12寸晶圓,約為18代線總產量的1/4(總產量為20萬片)。估計第一階段投資金額為27.2~31.7億美元(181.4億~211.4億人民幣)。
韓國媒體朝鮮日報日文版報道,三星8月11日宣布,第4代V-NAND Flash(3D NAND)產品將在2016年Q4(10-12月)開賣,該款產品將采64層堆疊。三星指出,借由采用64層堆疊技術,每片晶圓的儲存容量可較現行技術提高30%、能有效改善成本競爭力。
三星為全球第一家量產3D NAND的廠商,于2013年研發出堆疊24層的3D NAND之后,就逐步將技術升級至32層、48層,此次則進一步提升至64層。
東芝7月27日發布新聞稿宣布,已研發出堆疊64層的3D NAND制程技術,并自當日起領先全球同業開始進行樣品出貨,且預計將透過甫于7月完工的四日市工廠“新第2廠房”進行生產。
四大豪門現狀
在主要的NAND廠商中,三星最早量產了3D NAND,其他幾家公司在3D NAND閃存量產上要落后三星至少2年時間,Intel、美光去年才推出3D NAND閃存,Intel本月初才發布了首款3D NAND閃存的SSD,不過主要是面向企業級市場的。
這四大豪門的3D NAND閃存所用的技術不同,堆棧的層數也不一樣,而Intel在常規3D NAND閃存之外還開發了新型的3D XPoint閃存,它跟目前的3D閃存有很大不同,屬于殺手锏級產品,值得關注。
四大NAND豪門的3D NAND閃存規格及特色
上述3D NAND閃存中,由于廠商不一定公布很多技術細節,特別是很少提及具體的制程工藝,除了三星之外其他廠商的3D NAND閃存現在才開始推向市場,代表性產品也不足。
(一)三星:最早量產的V-NAND閃存
三星是NAND閃存市場最強大的廠商,在3D NAND閃存上也是一路領先,他們最早在2013年就開始量產3D NAND閃存了。在3D NAND路線上,三星也研究過多種方案,最終量產的是VG垂直柵極結構的V-NAND閃存,目前已經發展了三代V-NAND技術,堆棧層數從之前的24層提高到了48層,TLC類型的3D NAND核心容量可達到256Gb容量,在自家的840、850及950系列SSD上都有使用。
三星最早量產了3D NAND閃存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在3D NAND閃存上領先不光是技術、資金的優勢,他們首先選擇了CTF電荷擷取閃存(charge trap flash,簡稱CTF)路線,相比傳統的FG(Floating Gate,浮柵極)技術難度要小一些,這多少也幫助三星占了時間優勢。
(二)東芝/閃迪:獨辟蹊徑的BiCS技術
東芝是閃存技術的發明人,雖然現在的份額和產能被三星超越,不過東芝在NAND及技術領域依然非常強大,很早就投入3D NAND研發了,2007年他們獨辟蹊徑推出了BiCS技術的3D NAND——之前我們也提到了,2D NAND閃存簡單堆棧是可以作出3D NAND閃存的,但制造工藝復雜,要求很高,而東芝的BiCS閃存是Bit Cost Scaling,強調的就是隨NAND規模而降低成本,號稱在所有3D NAND閃存中BiCS技術的閃存核心面積最低,也意味著成本更低。
東芝的BiCS技術3D NAND
東芝和閃迪是戰略合作伙伴,雙方在NAND領域是共享技術的,他們的BiCS閃存去年開始量產,目前的堆棧層數是48層,MLC類型的核心容量128Gb,TLC類型的容量可達256Gb,預計會在日本四日市的Fab 2工廠規模量產,2016年可以大量出貨了。
(三)SK Hynix:悶聲發財的3D NAND
在這幾家NAND廠商中,SK Hynix的3D NAND最為低調,相關報道很少,以致于找不到多少SK Hynix的3D NAND閃存資料,不過從官網公布的信息來看,SK Hynix的3D NAND閃存已經發展了3代了,2014年Q4推出的第一代,2015年Q3季度推出的第二代,去年Q4推出的則是第三代3D NAND閃存,只不過前面三代產品主要面向eMCC 5.0/5.1、UFS 2.0等移動市場,今年推出的第四代3D NAND閃存則會針對UFS 2.1、SATA及PCI-E產品市場。
SK Hynix的3D NAND閃存堆棧層數從36層起步,不過真正量產的是48層堆棧的3D NAND閃存,MLC類型的容量128Gb,TLC類型的也可以做到256Gb容量。
(四)Intel/美光:容量最高的3D NAND閃存
這幾家廠商中,Intel、美光的3D NAND閃存來的最晚,去年才算正式亮相,不過好菜不怕晚,雖然進度上落后了點,但IMFT的3D NAND有很多獨特之處,首先是他們的3D NAND第一款采用FG浮柵極技術量產的,所以在成本及容量上更有優勢,其MLC類型閃存核心容量就有256Gb,而TLC閃存則可以做到384Gb,是目前TLC類型3D NAND閃存中容量最大的。
美光、Intel的3D NAND容量密度是最高的
384Gb容量還不終點,今年的ISSCC大會上美光還公布了容量高達768Gb的3D NAND閃存論文,雖然短時間可能不會量產,但已經給人帶來了希望。
國產廠商布局
(一)、武漢新芯
1. 產能狀況
武漢新芯為專業Foundry廠商,主要生產NOR Flash和BSI CIS等技術,12寸晶圓月產能2.2萬片;2014年NOR Flash和BSI產能規劃各為每月1萬片和1.2萬片,目前月產能配置仍維持在2.2萬片,在產品上更多Low Power Logic和NAND Flash。
2. 人力與研發支援
武漢新芯在研發團隊的創新力和執行力,得益于長期與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展開緊密的合作,在3D NAND項目,雙方採用創新合作模式,即將雙方專家在研發專案和人力資源的管理上,透過企業平臺合為一體,此模式將中科院微電子所深厚的理論背景,與武漢新芯豐富的制造和研發經驗有機會相結合。
3. 國際合作與進展
在2014年中,武漢新芯成功將NAND技術由55nm推向32nm(與Spansion合作),至2014年底,武漢新芯與記憶體領域的世界級研發團隊Spansion(已併入Cypress)組建聯合研發團隊,開始3D NAND專案的研發工作。2015年5月11日武漢新芯宣布其3D NAND項目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一個存儲測試芯片通過記憶體功能的電學驗證,雖目前并未有相關細節流出,但此合作案目標將是在2017年量產出規格為32層之堆疊4x nm的3D NAND。
(二)、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為全球第五大,也是中國第一大的晶圓制造廠商,主要是以邏輯IC的代工業務為主,雖在2013年退出武漢新芯的經營,但在Flash業務上仍未缺席。
2014年以前,中芯國際已開發出一系列從130nm到65nm特殊NOR Flash的記憶體生產平臺,2014年9月10日更是宣布38nm NAND Flash記憶體工藝制程已準備就緒。
雖然由中芯國際公開的營收資訊中可看出38nm NAND Flash自推出至今,未在營收上嶄露頭角;然而中芯表示,此技術突破,說明中芯在技術多元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也為后續開發更先進2x/1x nm和3D NAND Flash記憶體的研發和量產奠定穩固基礎,雖不像武漢新芯在NAND Flash的成果和專注,但近期中國極力想突破記憶體自制缺口,此技術讓中芯在未來可能進一步強化在NAND Flash記憶體的制造能力。
(三)、紫光集團:同方國芯定增
紫光集團在此規劃項目上,不如武漢新芯或中芯國際有較完整的技術累積,所以主要是透過資本和供應鏈協同方式進行操作。
以中國內部和資金的角度而言,有機會取得領先(此次投入計劃約在180億美元,相對中芯國際2015年Capex約在15億美元和2016年預計21億美元而言,是相當龐大),是紫光主要優勢,但風險在沒有技術支援下,如何讓技術、量產能力能與資金同時到位,順利轉量產。
相對國際一線大廠Samsung(2015年Capex約在135億美元和2016年預計115億美元),此2年180億美元假話,仍落后于Samsung 2年投入,如何確保紫光相關投入能達到與一線大廠投入相同的效果,將是投資要成功的最大困難點,在無既有營運支持下,當生產能力無法順利到位,如何有資金維繫工廠月產能12萬片的營運與研發將是問題,紫光如何突破生產技術的取得和授權,將是整個投資最關鍵的環節。
(四)、外資晶圓制造企業在中國:Samsung與Intel
1. Samsung西安Flash工廠產能拉高至每月產出10萬片
目前以Samsung在中國的投資最為領先,Samsung至2015年底投入西安廠的投資總金額已超過50億美元,產能建置來到每月8萬片,Samsung于西安佈建最先進的3D NAND Flash制程,預計2016年底將產能進一步拉升至每月10萬片。
2. Intel大連廠轉為3D NAND Flash廠
Intel則宣布投資55億美元將原先65nm生產線的大連廠,改建為月產能3萬片的3D NAND Flash廠,預計2016年先投入15億美元,到2016第四季開始投片生產,月產能估計達1萬片。
Samsung和Intel在中國NAND Flash的產能建置,預估至2016年第四季將達到每月11萬片,約佔全球NAND Flash晶圓出貨量7.6%,若將3D NAND有單片較高的bit產出納入考慮,加上中國廠商的進展,則Made in China的NAND位元數在2017年全球佔比有機會達到10%。
(五)總結
武漢新芯在2014年與Spansion合作,成功將NAND技術推向32nm,至2015年5月武漢新芯宣布其Spansion合作的3D NAND項目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是中國在NAND Flash產業進展最快的廠商。
中芯在2014年9月宣布38nm NAND Flash記憶體工藝已就緒,雖不像武漢新芯在NAND Flash的成果和專注,此技術仍為后續開發更先進的2x/1x nm和3D NAND Flash記憶體的研發和量產奠定基礎。
紫光集團在Flash相關競爭中,資金是主要優勢,但在沒有既有營運的支持下,如何突破生產技術的取得和授權,會是整個投資最關鍵環節。
國際投資方面,Samsung和Intel在中國NAND Flash的產能建置,預估至2016年第四季將達每月11萬片,約占全球NAND Flash晶圓出貨量7.6%。
NAND Flash產品特性、3D NAND需求、新興市場的成長空間,以及國際半導體大廠在中國的投資,則為中國發展NAND Flash制造產業提供切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