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講,我們可以將世界上所有數據,從電子郵件到唱片、從電影到小說,都編碼到幾克重的DNA集合中。DNA已經可以令自己的生命保鮮——現在它可能還會延續我們的生命。
New Scientist介紹,一克DNA理論上可以儲存455EB(1EB=1024PB,1PB=1024TB)數據。而Quartz(由java編寫的開源作業調度框架)把這一點解釋地很透徹。根據2011年的估算,世界上大約有1.8ZB(1ZB=1024EB)數據,所有的信息剛好可以載入茶匙大小、4克重的DNA硬盤。
但是為什么要選擇DNA?除了它巨大的儲存潛力外,還因為在合適的條件下,DNA可以存活成千上萬年,遠遠超過傳統硬盤分解的時間。
位于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DNA可以存活多久。科學家們稱,如果將DNA壓縮進極小的干燥玻璃球中,那它們可以在10攝氏度的環境中存活2000年不變質,且數據仍然可讀。甚至是在更低溫的環境中——就像在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中——壽命將躍增到兩百萬年。
但是麻煩事也來了,將信息存儲在DNA中非常昂貴。瑞士科學家編譯了83KB的信息(相當于中世紀瑞士聯邦憲章加阿基米德重寫本)就花費了1500美元。而全球1.8ZB大小的信息相當于將近兩百萬的三次方個「KB」。我們可以押上全球的財富——但依然無法負擔這項成本。
即便如此,這依然是個非常吸引人的想法。更多研究和先進的技術或許會將價格降下來。當然,在實踐中,我們會用更加審慎的態度對待被編碼的信息。我們可能會將這項技術利用為時間膠囊,或者作為現代世界中最重要信息的終極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