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在看DISCOVERY,講到國外科學家一直在對單細胞演變成多細胞生物的過程進行研究,而且最新研究結果已發(fā)表在前不久的《科學》期刊上。
據說地球上首個已知的單細胞生物出現在35億年之前,約為地球形成10億年之后。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直到6億年前,地球上才出現首個多細胞生物,它是由多個各具專門功能的分化細胞組成。
小編在想,如果將整個基礎架構領域也看做一個生態(tài)圈,那么早期的邏輯單點時代,大型機、小型機、x86服務器和存儲就如同單細胞生物一樣,都是單一獨立的系統。而且單細胞生物統治了地球長達近30億年的時間,邏輯單點時代不是也持續(xù)了很多年,才被今天的同質集群時代所更迭么?即“單細胞”進化到了“多細胞”時代。
回想邏輯單點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型機。以NASA為例,很早就開始使用獨立的大型機作為計算系統。據記載,1964年,IBM第一臺公認的大型機System/360問世。1967年,NASA就在阿波羅登月項目中首次采用5臺System/360,負責高速轉換速記符,向飛船控制員傳達有效信息,還承擔宇航員起飛和返回的計算任務。
大型機憑借其RAS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Serviceability 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服務性)走過最輝煌的60年代。隨后小型機開始崛起,由于具備比大型機更好的開放性,并開始遵循標準化(例如SCSI協議),同時還繼承了大型機優(yōu)良的RAS基因,逐步統一RISC架構的小型機從此開始占據中高端服務器市場長達四十年。
直到2010年前后,x86服務器市場開始強勢反撲。尤其是Intel在2011年推出至強E7系列,在性能、可靠性方面已和小型機看齊。越來越多用戶意識到,傳統RISC不管是供應商鎖定、硬軟件成本、服務支持成本、還是消除IT孤島、資源靈活性方面,都不是云時代最好的選擇,于是紛紛轉向x86平臺。
而在存儲領域,自1997年前后出現SAN和NAS等概念,存儲逐漸脫離主機服務器成為獨立系統,1997年12月國際存儲工業(yè)協會(SNIA)的成立,標志這一技術領域徹底宣告自治。其后十多年,存儲技術一路飛速發(fā)展,而今天,隨著SAN架構日益成為系統擴展性能瓶頸,出現了Server SAN技術,其實就是讓SAN重新融入服務器內部。再加上分布式、虛擬化、軟件定義等技術的推動,基于x86平臺的基礎架構開始展現諸多新形態(tài),例如時下最火的超融合架構,通過軟件定義將基于x86標準硬件的計算、存儲資源,以及網絡和管理組件集成為一體化解決方案。
可以說,隨著基礎架構從“分”走向“合”,標志著同質集群時代更迭邏輯單點時代的到來。之所以說“同質”,因為集群中節(jié)點支持的功能相同。以高性能計算集群(HPC cluster)為例,就是采用一堆基于x86架構高性能計算節(jié)點的Linux集群系統,通常運行特定程序以發(fā)揮HPC cluster強勁的并行能力。再比如之前介紹的NASA超算系統Pleiades,全部采用Intel最新的Xeon處理器,就是一個典型的基于同質x86節(jié)點的Linux集群。
顯然這種同質集群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多細胞生物”。因為多細胞生物由各具專門功能的分化細胞組成,簡言之,多細胞個體擁有異質單細胞。而當下數據中心基礎架構多為同質x86節(jié)點構成。不過最近幾年軟件定義技術發(fā)展勢頭迅猛,未來說不定由軟件定義實現x86節(jié)點各種不同功能,于是基礎架構生態(tài)圈新一輪多樣性將全面爆發(fā)呢!而且此 “多樣性”,如果用Scale at will來表達其內涵的話,已不是單純的scale up, scale out或scale up + scale out“架構擴展方式”的多樣性,而是基礎架構擁有異質功能節(jié)點,可以彈性匹配不同領域發(fā)揮效用。正如同多細胞個體,因擁有異質單細胞,可以進行各種不同的生命活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