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型基礎設施,即利用同一套設備實現多種功能訴求,包括網絡、計算、存儲、軟件以及自動化,已經在2013年真正迎來騰飛,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多家強大的虛擬SAN廠商集體進入市場。
如果沒有意外殺出的黑馬,那么2014年的vSAN領域將聚集以下四位競爭者:VCE、Nutanix、SimpliVity以及VMware,不過我認為Maxta征服龐大市場的渴望將推動其很快迎頭趕上。
VCE
VCE是最初投身于融合型基礎設施的一家企業。鑒于其對現代融合技術的巨大貢獻、先驅者地位以及與眾不同的企業精神,VCE這家年輕的初創企業贏得了令人矚目的超高人氣。
VCE由思科、EMC、VMware以及英特爾四大巨頭聯合持有,可以被視為保守型數據中心設計理念的功能綜合體。簡言之,VCE所打造的產品與“小型”或者“廉價”這樣的字眼完全搭不上邊。就連VCE的“入門級”設計方案都足以把經驗尚淺的技術小組逼瘋,而且其中完全不會涉及任何所謂“商用型”組件。
VCE在融合型基礎設施方面的經驗最為豐富,但該公司所選擇的利用方式卻與其它競爭者完全不同。VCE所推出的規模最小的產品是一臺24U全機架設備。就目前為止,其產品需要依賴于傳統SAN、交換機制、思科刀片服務器等相關系統才能正常運轉。
但除了VCE之外,市場其余部分的走向卻完全不同——各大廠商正努力向配備存儲機制的商用服務器靠攏,并在各個節點當中利用創建出GFS類對象存儲體系的虛擬SAN、從而使各個節點結合在一起。相對于VCE的保守態度,現代融合型基礎設施的主要訴求在于大幅降低使用成本;盡管這種設計不會犧牲設備的彈性水平,但卻無法在原始數據吞吐能力或者延遲水平上與VCE相媲美。
VCE專門為那些財大氣粗的客戶提供企業級基礎設施。公司的銷售團隊、社交媒體推廣人員以及市場營銷人員都在不遺余力地宣傳“商用必死”這一概念,同時也在努力促使那些對價格非常敏感的中小企業系統管理員(例如我自己)“棄暗投明”、改旗易幟。這是VCE自己的世界,與其它競爭者可謂格格不入,對此我也實在沒有更多可談……
Nutanix
Nutanix公司的優勢似乎主要體現在他們所聘用的數量龐大的雇員方面。該公司擁有出色的技術,沒錯,而且似乎也將不少在VMware生態系統中頗具影響力的人才招攬到了麾下。他們擁有四位VCDX(即VMware認證設計專家)——據我所知這一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多位VCP(即 VMware職業認證)持有者、vExpert以及技術社區牛人。
該公司還充分發揮了旗下員工之間良好的思維共享機制與超群的產品銷售能力。即使大家出席的是一場與存儲或者虛擬化八竿子打不著的技術活動,Nutanix的員工都會準時出席。該公司擁有全球頂尖的卓越智力資源,不僅富有魅力、活力四射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們能夠冷靜地看待自己手中的技術籌碼。
綜上所述,Nutanix公司給我們留下了一種朦朦朧朧的整體印象。人們關注他們、談論他們的技術,但卻不知道他們何時才會真正將技術轉化為成熟產品。Nutanix顯然認為融合型基礎設施將成為新的市場黑馬并堅持著這一判斷:他們對于總價值達15億美元的首輪公開募股不感興趣,因為他們并不僅僅將自己看作數據中心當中單純組件的供應方。在他們看來,這家公司就是數據中心本身:只需要添加幾臺交換機以完成物理連接體系,基礎設施當中剩下的工作全部交給Nutanix打理就好——沒有什么搞不定的。
SimpliVity
SimpliVity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如果從該公司的員工口中了解他們的產品,我們幾乎感覺不到SimpliVity涵蓋數據中心一切業務的雄心。沒錯,他們的主要關注重點在于如何能讓產品變得簡單、高效而且——最重要的是穩定。
SimpliVity的理念很少針對那些規模龐大、谷歌風格明顯的統一型數據中心——這些機架層層疊疊、節點萬萬千千的融合型計算“蜂巢”根本不是他們的主戰場。不過為了消除誤解,在這里我要聲明一下——SimpliVity完全有能力打理這樣的基礎設施環境,只不過該公司僅僅把這類大型云服務供應商以及企業巨擎視為承載自身未來發展的基石“之一”。
SimpliVity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小規模業務環境當中:這里部署一套SimpliVity集群、那里再部署一套,在總部內弄上十幾套并為其配備存儲、備份以及快照等相關體系——不必嚴陣以待、無需暴土揚塵、更沒有筋疲力盡,這就是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
與Nutanix類似,SimpliVity同樣擁有優秀的企業成員。但與Nutanix不同,該公司直到最近才開始真正實現盈利。 SimpliVity到目前為止剛剛完成成功脫離業界巨頭陰影所必需的早期積累,但其在最新一輪業績調查中的出色表現使其一馬當先、成為魅力四射且值得信賴的市場驕子。SimpliVIty公司正慢慢從各個方面向Nutanix靠攏,但二者在發展節奏、施展舞臺以及受眾群體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VMware
VMware的vSAN可謂這一領域最大的未知因素。vSAN目前尚未正式推出,而且沒人知道它的具體定價如何。根據我對其測試版本的初步體驗,這套方案似乎功能薄弱、定位尷尬且對用戶不太友好。vSAN在使用感受上是一款純粹的VMware產品。我們需要將其部署在特定集群當中。我們將其啟動、加以調整,并在非常詳盡的指導與支持之下加以使用。它的設計目的在于補充VMware生態系統,但同時又要非常謹慎地處理好定位平衡點、避免其與 EMC旗下的業務產生沖突。
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這還只是測試版本。但只是也許,我也不能完全確定。VMware公司的員工在討論過程中,似乎對于某些用戶(也就是我)希望通過并不嚴格符合VMware硬件兼容性列表以及白皮書配置指南的方式使用該產品的情況感到震驚。現在我不得不打電話給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解釋消除對方對我這種“極端”使用情況所產生的敵意。
由于我對實際產品的了解還比較有限,因此要作出中肯的評價其實很不容易。根據目前所收集到的情報,我認為vSAN似乎擁有Nutanix或者 SimpliVity產品的全部刻板屬性:所支持的范圍非常有限而且對于打算跳出限制的用戶充滿排斥。事實上,vSAN這套方案看起來并不像 SimpliVity那樣專注于數據、也不像Nutnaix那樣擅長規模化、更不像Maxta那樣強調適應性。
盡管說了這么多缺點,但vSAN仍有一大不容置疑的優勢——它將由VMware負責銷售,而VMware這個名字本身就意味著大量企業用戶的采納以及強有力的背后支持。單從產品名稱上看,VMware也是惟一一家直接從SAN領地上尋求虛擬方案生存空間的企業——未來他們還將帶來更深層次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