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隨機存儲技術(SRAM)到動態隨機存儲技術(DRAM),從時下熱門的閃存技術(Flash),再滋生出相變存儲技術(PCM),龐大的市場需求成為芯片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然而,相對于已擁有普遍用戶群體的靜態隨機、動態隨機及快閃等存儲技術,擁有絕對競爭力的變相存儲,價格比較高, 無法大規模應用于海量存儲領域。因此,眼下的難題在于引導人們接納這一新鮮技術,從而地規模化效應中實現量產。
眾所周知,中國芯片市場消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芯片進口量上升到90%以上。而占比低的國產芯片也主要為代工的中低端產品。近年來中國芯片投資額已超過2000億。但掌握核心技術者近于無。
與此同時,中國芯片市場需求強烈。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芯片產品進口額超過1900億美元。被稱之為“工業糧食”的芯片技術,因“中國芯”缺失而對IT產業的自主、可控以及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阻礙。
一些國內企業努力積極地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但是走了很長時間的彎路。除了受制于巨頭技術及高資金投入的“燒錢”壓力,使得大部分企業因無法跟上更新換代的步伐,致使在量產前就被淘汰。
近年政府部門日益重視芯片國產化。實現從芯片到系統的全產業鏈自主創新與安全可控,已成為國策。工信部頒布的《集成電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定,培育5到10家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骨干設計企業,研發出一批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強化長三角、京津環渤海和泛珠三角的三大集聚區,形成以重慶、成都、西安、武漢為側翼的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