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原創劇《紙牌屋》的熱播,不但讓在線影片租賃公司Netflix重煥活力,也讓國內外影視界開始關注一個新概念——“大數據”。大數據如何對電影產業發揮作用?大數據是否能準確預判影視作品的市場走勢?大數據能否成為我國電影產業的驅動力量?在第16屆上海電影節的產業論壇上,來自電影發行公司、放映公司、網絡社區和視頻網站的各界人士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機 會
樂視影業執行董事張昭:
中國電影行業近百年的歷史,需要一種文藝啟蒙式的跌宕,將科學、藝術、哲學融合起來,現代互聯網給電影產業帶來真正機會在這里。如果為了商業化目的,太早用數據做電影,用數據掙票房,我們將錯過一次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
我們設置了一個基于數據的商業模式,叫“一定、三導、三屏聯動”。“一定”就是用數據來定位觀眾,要知道它在文學網站的點擊量如何?什么樣的人點擊?要知道電影可能存在的核心觀眾以及第二圈、第三圈觀眾在哪里?第一個“導”是導航,是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社會化、互動化的溝通。第二個“導”是導流,即用數據把社會上的在各種互聯網平臺上的網民“導入”電影院。第三個“導”是導購,我們做了基于位置移動的微電商平臺,每一個線下電影院都對應網站上的虛擬商店,賣所有跟觀影有關的服務。“三屏聯動”則是在我們的超級電視,流媒體上PC的觀影和影院數字屏上實現聯動。
融 合
搜狐公司副總裁、搜狐網總編輯、搜狐視頻首席運營官劉春:
大數據是我們所有的產品平臺里一個最核心的關鍵詞。整個視頻行業大數據有3個方面,用戶大數據、內容大數據、渠道大數據。在互聯網時代,這3個大數據將融合在一起。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下,我們所有的產業鏈,尤其是電影和電視劇產業鏈正在由傳統的B2C模式向C2C模式過渡。現在由點擊量很高的原創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劇本,已經被證明有比較好的收視率,這是簡單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這3個大數據,更好地用現在的數據預測未來?這在短時間內是非常重要的挑戰。
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線視頻部總經理劉春寧:
基于用戶習慣做定向分析是非常好的方式,但大數據不要過于深化。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在中國尤其在我們網絡視頻上,小微電影、網劇、欄目劇等才剛剛起步,空間非常大,有些空間不需要分析就能得出結論。大量空間沒有做的情況下,依托大數據很容易迷失自己,尤其在網絡制作上。
第二,技術雖然非常重要,但代替不了藝術家和創作家。我們千萬不要陷入到一種現象,基于大數據以后,我們就模塊化,進而陷入了一種模式。內容的生產基于大數據可以做更好的預測和更好的分析,但是最關鍵的成功還是作品本身。
洞 察
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美國AMC院線董事葉寧:
大數據或者數據本身后面是什么?就兩個字——“洞察”。時代在變,消費者在變,我們要跟隨這種變化趨勢。事實上,萬達的電影院很早就已經開始變了,數據庫已成為我們重要的核心“礦藏”,到今年年底建立會員數據庫達到600萬,AMC達到400萬。雖然我們運用這些數據能力還有些不足,但在未來,這個“礦藏”必將變成“金礦”。
大數據能否發揮作用,取決于看到這個數據的人能不能通過大數據做事情。在信息、數據特別多的當下,如果沒有洞察之心或洞察之力,有可能被數據吞噬。
創 作
安樂(北京)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偉:
當你看到電影帶來的本身震撼,可能不是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電影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非理性占很大比例。它的體驗性消費很難用一個數據去分析、前瞻。我認為,大數據就是在海量數據面前可能有軟件上的技術分析,幫你把所有行為通過數據方式整理出來。但是這是基于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的價值在于為你未來做什么東西提供一些方向。
所以說,數據分析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的價值,但是我不認為能代替創作行為。此外,預知5年以后觀眾喜歡什么是很難的事情,而且觀眾觀影的感覺是感性的數據分析可以有所幫助,但是不能決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