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年,軟件和服務業務正取代硬件成為IBM的主要增長來源,而對于未來硬件技術的發展,IBM全球高級副總裁、硬件部門掌門人羅德·阿德金斯有自己的看法
對于IBM的客戶來說,“藍色巨人”(由50多年前IBM藍色巨型主機而得名)早已不是硬件的代名詞了。在過去十年,軟件和服務業務正取代硬件成為IBM的主要增長來源。
數據顯示,1995年IBM硬件部門收入為356億美元,軟件收入為127億美元;2011年,IBM硬件收入接近200億美元,軟件收入則超250億美元,利潤超過100億美元,利潤率遠超過硬件。為此,IBM持續加強軟件業務的戰略投入,未來五年規劃的收購資金將達200億美金。在IBM到2015年的五年規劃中,軟件部門的盈利要占全公司的一半。
IBM的硬件業務是否會邊緣化?或者像PC業務一樣被出售?7月31日,IBM全球高級副總裁、系統與科技部總經理羅德·阿德金斯在IBM大中華區總部接受了本報采訪,在回答上述問題時,羅德搖頭連說了五個“NO”!
作為IBM硬件部門掌門人,羅德掌管著IBM包括半導體芯片、服務器、存儲及零售商解決方案等與硬件相關的業務,同時負責與此相關的全球生產、采購和客戶執行的公司集成化供應鏈。他并不認同硬件將衰退的論調,“IBM對未來硬件技術的發展路線已規劃到2025年,無論從技術還是與軟件結合的層面,硬件在可見的未來還是大有作為的。”
硬件冬天
IBM正在經歷因歐洲經濟危機導致的IT投資緊縮和增長放緩。
7月31日,IBM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軟件和全球企業服務業務的利潤率上升。軟件部門收入為62億美元,與2011年同期相比持平(按匯率調整后增長4%)。系統與科技部門二季度收入為43億美元,同比減少9%。IBM硬件產品中全部系統銷售收入同比減少7%。其中包括大型機在內的主要服務器產品的銷售收入都減少約7%~8%。
而據IDC對美國約250家企業的首席信息官的調查,這是2009年以來企業客戶第一次打算減少平均預算。此前,更有國外媒體報道分析稱,IBM內部曾討論出售硬件業務的另一重要部分芯片業務的可能性。目前Intel處理器占據著超級計算機CPU市場75%左右的份額,AMD占據約15%,剩下的10%則是IBM。不過在TOP500前十中,則是IBM與英特爾(微博)兩強爭霸的局面。IBM和Intel各占4席。這并不是一些能令羅德和他的硬件部門同事們感到振奮信息。
即便在2004年11月那場著名的并購(把旗下的PC業務出售給聯想)之后,硬件都一直是IBM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但在過去十年,IBM高層意識到,硬件產品固有的生命周期不會使其出色表現長期持續,并將重點從硬件向利潤更高的服務及軟件轉移。
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放緩,再次驗證了只有軟件才能使IBM從激烈的硬件競爭中脫穎而出。相比軟件,IBM硬件部門面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轉型可能會更艱難,很多產品從設計、研發、生產、服務的整個鏈條都需要做巨大的改變。
為此,IBM2008年曾對硬件業務部門進行過一次結構重組,改變過去按服務器、存儲等產品線劃分業務部門的方式,創建分別面向大型企業和機構客戶、中小企業客戶、包括零售、電信和醫療在內的“行業系統”及IBM定制服務器客戶的不同部門,為提供下一代網絡的虛擬化等技術做準備。墨守成規,IBM硬件將沒有機會。
整合或變革
2009年,羅德開始出任系統科技部門負責人,在他制定的IBM硬件戰略中,研究仍占據了核心地位。在IBM全球8個研究實驗室和50多個開發實驗室中,那些能牢牢統治服務器市場的產品始終是投資重點。
2011年,IBM硬件部門發布的超性能計算機Watson。這款內置分析軟件的超性能計算機在美國最受歡迎的節目《危險邊緣》中贏得勝利,代表著IBM硬件技術的最高成就,也代表著硬件與軟件整合能力的最高水平。
雖然負責IBM整個硬件業務,但軟件與硬件的整合,對羅德來說并不是新鮮事。羅德50%的工作需要和軟件打交道,在他的團隊中既有硬件工程師,也有計算科學家。事實上,羅德和他的團隊負責除IBM中間件和應用軟件以外的所有層面的軟件開發,包括使得芯片之上的硬件能夠運行的軟件;操作系統再之上的管理平臺,以及虛擬化、自動化等三個層面的軟件。
IBM的大型機也正是遵循這一的規律一開始主要注重硬件和容量規劃,然后進入到發展周期的中后程,然后更多地側重于軟件和微代碼升級。但“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要使IBM硬件更具靈活性”,羅德說,“使軟件能夠具有更好的性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硬件能夠具有特定的能力”。2010年初,在羅德推動下,IBM在其硬件組合中,推出了新的軟硬件整合系統,包括PowerSystems到Systemxservers。
2011年4月,IBM發布專家集成系統(PureSystems)產品系列,將專家能力內建在業務、部署、IT管理、自動化及優化等各項功能之中,能將設置和部署時間從幾周縮短為僅僅幾小時。這個歷時4年研發、耗資20億美元的服務器系統,集成包括物理和虛擬在內的所有IT要素。其中包括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發理念,即關注用戶在啟動、配置、部署、管理、運行時以及系統升級等全過程的設備的使用周期。
羅德為它起名為“生命周期成本”IBM將通過軟硬件技術整合減少客戶在設備生命周期中所耗費的成本。“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這樣的專家模式,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捕獲市場機會,實現增長。”他說,“未來這個產品家族會有更多的產品出現。”
舉輕若重
目前,PureSystems被作為甲骨文之前推出的“一體機”的主要競爭產品,在被問及專家系統是否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源自同一概念時。羅德稱,“甲骨文的一體機是用計算技術、計算科學等方式實現整合,對于用戶來說成本就要貴一些。從解決方案的角度講,我們的解決方案對客戶而言更優秀。”
羅德認為,IBM區別于競爭對手的地方在于硬件和軟件的一體設計。他透露,在IBM直到2025年的硬件產品發展路線圖上,22納米、11納米、7納米,甚至4納米的芯片技術獎陸續投入使用,在“技術層面”而非“硬件”上滿足產品研發的需求,在這個意義上,任何優異的軟件性能都將基于優秀的硬件產品發揮作用。
“也就是說硬件部門對于軟件結構有了更好的理解,就能夠在硬件處理上有一些獨特性。反之,在軟件層面了解到硬件的特性時,在軟件層面也會有更好的提升。”如羅德所言,他和他的IBM硬件部門要做的是將這些技術重新整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