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7月14日報道稱,中國海爾集團正在加緊開拓日本和東南亞市場。通過投放高性能的新產品,海爾集團爭取到2018年實現銷售額達到2000億日元,比2014年翻一番。2012年收購的原三洋電機白色家電部門和2014年擔任海爾日本法人的日本人經營者將成為增長引擎。海爾的新產品開發時間將從2年縮短至半年,企業風氣也為之一變,開拓新的成長市場。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這里坐落著海爾統管日本和東南亞業務的日本法人“海爾亞洲”的研發中心,投資約70億日元,2015年2月建成。“這個角做成圓的越南人更容易接受”,市場部和技術部的負責人圍在一臺預定在越南發售的新款冰箱前討論。
2012年,海爾從松下子公司三洋電機手中收購了白色家電部門。海爾繼承了三洋在日本經營的“AQUA”品牌,到2014財年(截至2014年12月)終于實現扭虧為盈。此前,三洋時代的白色家電業務已經連續虧損了15年。
為此做出重要貢獻的是熊谷研發中心的約200位員工。其中99%的員工來自三洋。這些以50歲左右“老師傅”為主的研發人員支撐著海爾的亞洲戰略。
40出頭的年輕社長
使用臭氧除臭殺菌的干洗機“Racooon”、用大米制作面包的面包機“GOPAN”等。這些都是原三洋家電部門曾開發出的獨創性產品。但是,由于經營狀況持續低迷,雇主發生改變,企業內部士氣低落,研發新商品的能力也逐漸衰落。
打破僵局的是2014年2月上任的社長伊藤嘉明。伊藤嘉明出生于泰國曼谷,在美國的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曾就職于美國戴爾和索尼影視娛樂等公司,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國際派高管。
“希望讓世界,再次了解我們的技術”,剛剛走馬上任的伊藤向年齡甚至大自己一輪的技術人員喊出了激勵口號。伊藤將“部長”、“擔當部長”和“課長”等共14級的職務壓縮成5級,對組織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提高決策速度,使舊公司的沉重風氣煥然一新。
他的努力正在開花結果。2015年2月,海爾亞洲在日本發售了只有巴掌大小的洗衣機“Coton”。產品創意來自中國海爾總部,日本海爾亞洲僅用3個人花了半年時間就成功研制出了商品。6月,海爾亞洲發售了門上帶有液晶屏,可以聯網的冰箱。曾經創造出獨一無二產品的老三洋技術者精神終于重新迸發。
拋棄關門主義
首次進入家電行業的伊藤斷然拋棄了其他家電企業難以割舍的關門主義。2014年6月,海爾亞洲與原東芝員工成立的家電創業型企業Amadana展開合作。自2015年夏季起,海爾亞洲確定了將產品群劃分為低價位的“海爾”、中價位的“Aqua”和高端產品“Amadana”3個品牌來攻占市場的路線。
泰國曼谷郊外的甲民武里工廠是海爾從三洋收購的工廠,在生產方面支撐著海爾的亞洲戰略。2月,海爾將商用空調生產線的一部分從中國山東青島的總廠轉移至此。該工廠主要向泰國的周邊國家和日本出口洗衣機、冰箱和空調,其存在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三洋出身的海爾泰國法人副社長森川進豪表示,“每種產品都將選擇最佳的生產方式”,對3品牌路線充滿信心。
“是不是過于自由了?”據說海爾中國總部對海爾亞洲擁有經營獨立性也有過質疑的聲音。但伊藤嘉明已成功完成了上任時“實現Aqua盈利”的課題。海爾CEO張瑞敏希望海爾亞洲能夠以新思維攻占亞洲市場,中國總部對其也充滿了期待。
海爾主要以中國市場為主,在2014年的全球市場上收獲約4萬億日元的銷售額。家電市場經常出現新品剛一推出就迅速被各廠家模仿,進而陷入價格戰的現象,海爾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與眾不同呢?這將取決于海爾日本法人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