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我承認我們現在的這波人的確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基本上沒經歷過要死要活的苦難,但并不代表我們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歷史,不知道奮發向前。
昨天晚上,央視名嘴崔永元在微博上推薦了一篇文章,《柳傳志:讀任正非“我的父親母親”有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轉發討論。躺著中槍的我也收到一些網友的留言,說:“柳爺爺又寫文章啦,上一次你的U盤論駁斥柳傳志讓我們看的很爽,這一次怎么還沒開噴?!”
這一次,我想說的是我還真的很認同柳爺爺的觀點,因為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我們只有不忘過去,才能走好未來之路。
不過,作為90后,如果全盤認可那也不是我們的特點,對于柳老頭對我們的誤解,還是要申辯幾句。
先分析一下讀后感。
柳老頭說,“我相信絕大多數的80后、90后的朋友是讀不出玉米餅的感覺的,因為他們不懂什么叫饑餓。”在柳傳志看來,他和任正非這代人經歷過艱苦時期,吃過很多苦頭,而現在的年青人吃苦的機會少,很難珍惜一些東西,柳傳志認為現在的年青人“他們愛看光鮮亮麗、富有、任性的電影”,一些厚重的載體的東西不受年青人喜歡。
柳傳志在文中提到一部讓他看得潸然淚下并且引起共鳴的電影《歸來》,同時在柳傳志看來大部分年輕人是不看這種電影的,看了也不會有啥感覺(雖然柳傳志沒有點名,但信里已經表達這個觀點)。
柳爺爺的這種認知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他還是對我們年青人不了解。事實上,《歸來》上映第一天我就去中關村美嘉歡樂電影院去看了,并且至少我發現和我在一個廳里的觀眾大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青人,這些人隨著陳道明在劇中的表現和遭遇而流淚或者黯然神傷,電影結束后觀眾也久久不愿離去。
我承認我們現在的這波人的確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基本上沒經歷過要死要活的苦難,但并不代表我們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歷史,不知道奮發向前。
“老一輩”們經常在感慨現在的年青人對50后和60后不理解,但同樣的“老一輩”們何嘗又不是對年青人充滿了各種誤解和不解。誠然,有些事情可能經歷過才能明白,才能刻骨銘心,對未來的發展打下牢實的基礎。90后并非是沒有苦難經歷的群體,他們的經歷只是和50后60后不一樣了,大家各有各的苦法。中國每出現新一代時,都會被上一代冠上“垮掉的一代”稱號,比如80后和90后都帶過這個帽子,但歷史證明現在的中國一代比一代強。
以我為例,在同齡人里面或許算“表面光鮮”了,但如果真要講我吃過的苦和受過的難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早在1998年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電腦,那個時候可能一個鄉鎮就有一個網吧,三五臺486電腦就不錯了。我深刻的記得,1998年冬天我的家鄉的溫度低至零下十幾度,那個時候為了上一次網,要走很久的路去鎮上,到了鎮上電腦房后又得排隊好久。有時候到了晚上,才輪到上網,因為包夜上網更優惠,往往為了省錢我經常連夜通宵上網(PS:可不是打游戲,而是瀏覽各種網頁,了解互聯網知識,做了厚厚幾本筆記)。冬天的夜晚,溫度有時候低至零下20度,拿的杯子里的水都結冰,一晚上下來手都凍壞了。
回家后,在炭火前進行烤手,烤完后整個手指又腫又癢,如此周而復始。在那種情況下,我也從來沒有間斷過對網絡的接觸和學習。,所以1998---2001年幾年間,吃了很多的苦,但那幾年學到的東西到今天依然清晰地記著每一個片段,這也是我為什么能在2013年9月的時候寫出一篇文章來講述中國搜索引擎發展的歷史,這一切的來源都是當時的積累。現在,我在舒適的環境下,也經常感慨現在的同齡人為啥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但反而不那么給力呢?
但實際上,我的認知也可能很片面,因為在我周圍有很多的90后都是一些有擔當、有思想,并且無私的人。他們平時嘻嘻哈哈,好像以我為中心,時事發展和自己沒有關系,玩起來可能給父母孩子打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但認真工作起來或者到了一些關鍵的時刻,他們比誰都拼。
以我現在工作的地方為例,在我們組建一些新團隊的時候,總是90后的小伙子和妹子們沖在前面,主動擔當,不計勞苦,不計個人得失。現在我們的視頻小組和電子商務部門的負責人都是清一色的90后。他們相比大叔們可能在經驗和認知上有所欠缺,但責任心和工作態度卻一點都不差。
總之,若是90后們能和“老家伙們”一起坐下,多聊聊,可能您就可以不那么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