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身為投資者的一項重要特征,就是對未來保持樂觀。不過就算如此,樂搏資本的創始人楊寧看起來似乎也太樂觀了一點。他在最近的一個采訪當中說,手機將會在五年內消失,現在已經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下半場,以及蘋果手機將會在iPhone8s之后成為絕唱。
我認為,手機這個設備在5年內就將消失。你看蘋果剛剛發布了Iphone 6,我可以做個更大膽的預測:Iphone 8s將是最后一代Iphone,到那時候,蘋果手機業務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蘋果不會再造手機了。
為什么?因為我們馬上就要進入 “智能一切”的時代。
在智能一切的時代里,你的手表、你的項鏈、你的戒指、你的眼鏡、你的汽車、你的桌子、你的房子……你的所有終端設備都是智能化的。當通訊、收發信息、各類應用和功能成為所有智能裝備的標配,請問,你為什么還需要一個裝在褲兜里的手機?
楊寧的這種樂觀,是源于一定會有一個或者一批新的設備來替代手機的觀點。他認為這種未來在于,以后把信息顯示擴展到無限多的表面上,比如桌面或者鏡面。所有現在提供的屏幕也都會變成公共屏幕。這種概念我們都已經看到過,微軟和康寧都做過這樣的概念視頻,而且技術原型也是存在的。微軟上一個被叫做Surface的產品就是占據一整個桌面的觸摸屏;雖然全息投影還很遙遠,但是用戒指投影顯示簡單文字似乎已經能夠做到。
這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是如果把這個未來的時間調到五年之內,這實在還是太高估了技術革新和普及的力量。
火箭背包的故事
1960年代,在美國軍方的資助下,溫德爾·摩爾制作了火箭背包,可以讓任何人在簡單培訓后使用,在空中最多停留20秒鐘。這個最先被設計用于單兵飛行的裝備充滿了后現代的氣息,讓人們感覺到能夠完全脫離地心引力的束縛,自由飛翔的可能,成為那個時代科技進步的象征和美國夢的標志。在007電影和隨后的奧運會開場當中,火箭背包都有出現,成為一種文化象征。
社會關注的力量已經足夠了,但火箭背包卻始終沒有成真,最后被軍方擱置。首先是技術上一直難以突破時間瓶頸,能夠攜帶的燃料是有限的,即使技術改進之后,在空中停留的時間也只有兩分多鐘。隨后創始人摩爾的突然逝世,讓整個工作失去了動力,后繼者也無法完全掌握他工作的細節。最后,軍方焦點的轉移,讓直升機最終替代單兵飛行,成為美軍快速在戰區移動士兵的主要方式。現在摩爾的技術還應用在航天探索當中,但是走向民用的過程直到最近幾年才由商業公司重啟。
十多年的創業投資經歷告訴我,當一個大潮來臨時,人們往往會低估科技進化背后的革命性和顛覆力。
1999年我剛回國做ChinaRen,當時去北大、清華等高校做演講,我問臺下有多少人用過互聯網,幾乎沒幾個人舉手,我當時就說,5年-10年,互聯網就將徹底攻陷你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們的衣食住行玩,你們的方方面面都無法脫離互聯網,當時很多人都表示懷疑,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十幾年過去,如今再看,很多人可以忍受1天沒有食物吃、1天沒有水喝,但卻不能忍受沒有互聯網的日子。
這就是科技帶來的顛覆性,而且這種顛覆性是不斷縱深推進的:當初是PC互聯網時代顛覆了傳統線下,如今則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顛覆PC互聯網時代,未來,移動互聯網時代也將被顛覆,而且顛覆其實已經開始。
楊寧舉例說,互聯網接管人們生活當中的一切,這速度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那個時候,確實人們還不相信網絡普及的速度能這么快,尤其是經過了不算成功的網絡48小時生存實驗。然而,從火箭背包的故事中,我們能讀出一個關鍵的不同。
過去100年對人類未來的暢想中,主要包括物流和信息流兩方面。信息流率先改變并日新月異,物流的改變最近才剛剛開始。自從流水線,汽車和飛機的原型出現后,人類的生產流程和交通方式少有互聯網這么顛覆性的變化。對物體的精確復制和“任意門”、“傳送門”,涉及實際物體的創造和移動,盡管早就被想出來了,至今人們還不知如何實現。
說回楊寧認為是到了“下半場”的移動互聯網,其工作原理早在90年代就出現,實際的爆發卻是等到智能機終端的普及,售價大幅度降低,和網速提升都做到的十幾年后。理論和信息都是易于革新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卻并非如此。
最近,已經有人發現Kickstarter的很多公司出現了曇花一現的景象,一次眾籌過后缺乏后勁,出貨遭遇瓶頸,跳票頻繁,質量問題凸顯。其實,這幫人在深圳能淘到的貨品,已經決定了它們產品可以實現的最高高度。使用跟西方看不起的山寨一樣的原材料和一樣的廠商,就別指望做出跟山寨不一樣的質量。
有一個業內人士(知乎 @劉中陽 )的說法讓我記憶猶新:“硬件產業只有規模上去了成本才能下來,這對創業者并不友好。”確實,這導致了硬件創業和軟件創業之間的巨大分歧。
下一個十億人
雖然說現在的各類硬件成本已經到了一個很低的程度,而且我們可以用跟幾年前一樣的價錢,去得到幾年前想像不到的配置——但是有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我們并沒有解決。比如說,我們用1000塊錢能夠購買到比過去強10倍的機器,那么用100塊錢能不能夠買到跟過去一樣配置的機器?答案是不能的,因為那些機器已經停產。
限于商業價值,這些過時的舊技術,即使成本已經降低到可以免費提供的程度,也一定要停產,來給新的技術讓路。Windows XP對好多人來說依然夠用,但無論如何還是要終止技術支持。基于我們可以理解的理由,雖然人類可以享用的技術能夠突飛猛進,但是能夠享受技術紅利的人,卻永遠只是那么一些人。換句話說,其實也就是楊寧所在的這個人群。
這個群體如果能在五年之后用上各種智能設備,把自己的家居裝扮的非常自動化,讓每一個桌面和鏡面都帶上屏幕的功能,似乎也不是那么令人奇怪的。但是中國現在13億多人當中,有網民6.32億,其中手機網民5.27億。剩下的人已經錯過了PC時代,接下來還要他們繼續錯過移動互聯網時代和更以后的發展,成為“識了字的文盲”,是這樣嗎?
一些互聯網先驅和大型互聯網企業正在做的事情,是將互聯網普及到全球所有地區,為“下一個十億人”提供連接上網的服務。而楊寧的判斷似乎把這幫人遠遠的甩在了時代的后面。我相信就憑五年時間,能把地鐵完全覆蓋4G信號都非常困難,就更不用說會有多少00后的打工仔,還在等待體會到剛剛攢夠錢買一個屬于自己的手機的興奮感。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針對這些看起來低收入的人群,從未忽略對他們的關注。幾分幾角錢的付出,養活了網絡文學群體;一兩塊錢的投入,讓移動彩鈴死而不僵;虛擬物品的消耗更是成就了騰訊帝國的霸業。讓中國剩下的7-8億人都上網,仍是巨大的商機,而手機將在很長時間內都是這一使命的最佳載體。
對未來的暢想是有限度的
“就在今年年初,楊寧剛投了一家智能機器人公司,是以2500萬人民幣估值進入的,而最近該家公司又剛剛融了A輪,估值已經達到了9000萬美金,半年多時間,估值暴漲了20倍。”
人們找到新技術的竅門,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的過程是呈拋物線形式的,一開始的很多不成功的嘗試,都應該屬于被犧牲的長尾,而敢于冒險投資的人,確實可稱為支持全人類進步的動力。
在iPhone引入多點觸摸和應用商店機制以后,之前看似繁榮的Windows Mobile,Palm和Symbian等智能機平臺原型,都成了“炮灰”。但在那一階段及時投資并適時退出的人,還是會大賺一筆的。
現在很多VC/PE眼里都還盯著移動互聯網,手游、O2O、P2P,事實上這些已經過時了,沒什么機會了,不過這也是必然的。你想想,十幾年前互聯網大潮剛萌芽時,VC/PE都什么表現,很多都說是泡沫,有多少家是真正堅定看好互聯網的。
馬云剛剛還在路演上說,當初去美國找了30家VC都沒融到一分錢。說的太正確了,我太有感觸啦,我當年做chinaren、空中網,見了多少家VC,融不到錢,太難了。
IDG是怎么崛起的,就是當初1999年那波瘋投互聯網,最后你發現,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百度,第一波巨頭,一個都不少,IDG都投了。最近我跟IDG合伙人過以宏開玩笑,我就是要做未來智能機器人領域里的IDG。什么都投,一個也不能少。現在正是時候,很多智能項目估值都很便宜,等再過段時間,估值都暴漲了,想投都沒法投了。
對于一個沒有人熟悉的概念而言,重要的不是押準最終被載入史冊的成功者,而是在看到失敗的苗頭之前適時退出。對于他本人的投資策略來說,這已經是個勝利。而這一定需要足夠多的人過來跟他一起捧場,共同把蛋糕做大。
我想,不管科技的頂層將如何在資本追捧下天馬行空,全人類普及互聯網,和網絡商業模式向下層移動,仍是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些尚不發達的部分,將人類牢牢的固定在地面,仰望星空的脖子伸的太長,人類不會白日飛升,而是會被撕裂。
更何況,如果說的太過離譜,也要承擔沒人跟你捧場的風險。你還記得曾經說要做中國人的奢侈品牌的愛國者哥窯相機嗎?那個相機越是賣不出去,越要漲價,最終帶著66萬元一臺的售價成功的砸在了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