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9月22日訊
從Gartner最新的報告中可以看到,國有服務器品牌在最近的表現越來越強勢,這個結果讓大家倍受鼓舞。不過,仔細分析市場可以看到,國產服務器走的路是被惠普、戴爾等服務器大佬所拋棄的路線,并且明顯存在“量大利微”的趨勢,因此國產服務器的未來并一定光明。
“定制化”興起低價之風 國內廠商緊抱互聯網大腿
詹姆斯 漢米爾頓(James Hamilton)是僅有的幾位獲準公開談論或發表關于亞馬遜Web云服務文章的人之一,并負責一個名為“數據中心未來團隊”的秘密部門。他曾向美國的《連線》(Wired)雜志透露說,亞馬遜正繞過惠普、戴爾以及其它元件生產商或者OEM廠商,直接在“討價還價”中向英特爾購買服務器的處理器和內存。而AmazonEC2的創建者克里斯·平克翰姆(Chris Pinkham)也表示:“一旦開發者們發現他們能夠使用如此便宜而且同質化的基礎設施,潮流將倒向那些能夠生產最便宜、最簡單硬件的非傳統競爭者。”
互聯網巨頭們為削減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開始與原始設計制造商(ODM)合作打造自有化的服務器產品。雖然Google和亞馬遜對所訂購服務器的硬件配置要求保密,但從許多社交平臺上熱議的帖子都可以看到,這些定制化服務器都具備了優化的性能、密度、重量、功耗的特性,并圍繞著“低成本”這一核心要素進行研制。而過分的壓低價格,卻使得IBM、惠普、戴爾在定制化生產線放棄很多創新功能,雖然出貨量曾經巨大,但微薄的利潤不得不讓他們調整戰略。尤其最近幾年,國外企業已經逐步放棄這塊“雞肋”市場。
受全球經濟繼續疲軟的影響,服務器廠商能夠獲得的“超級大單”越來越少,而中國互聯網產業在服務器供需市場卻成為了絕對的主角。而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原本只代工的OEM廠商近年來加速轉型,努力擺脫了作為中間人的尷尬角色,采用低價策略向最終用戶提供產品。而這個在國外廠商看作“雞肋”的市場,國內的部分服務器廠商卻緊抱互聯網企業的大腿不放,在低價位上用出貨量與代工企業“對轟”。
出貨量曾引發PC藍海大戰 低價值絕非服務器本色
出貨量的多少曾經被定義為評估PC廠商戰略正確與否的關鍵,而今天,一線PC廠商在“價格洼地”求突圍,二三線品牌在出貨量的“緊箍咒”下叫苦連天。在PC的世界里,人們不會忘記那位曾為宏碁立下汗馬功勞CEO蘭奇,依靠高性價比迅速搶占筆記本市場份額,追求出貨量也曾經是宏碁法寶之一。但在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宣傳他下課時,也曾對外表示:“一味追求傳統電腦出貨量而忽略細分市場變化,在新興市場卡位過晚,出貨量也無法挽回這樣的損失。”
價格屠夫轉戰服務器市場,國內一線的服務器廠商為了固守這塊陣地,再次上演了比拼出貨量的大戰。雖然服務器廠商對定制化的大規模采購早已輕車熟路,但如果盲目擴張,恐難以避免“量大利微”的尷尬。加大創新力度,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再創輝煌雖然只是一種被喊膩了的口號,但實現多條腿走路的好處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
當產生新的業務需求時,即使是互聯網企業的架構負責人,首先想到的不見得要去采購新的服務器,而是要改變對業務部門的支持模式,要能夠提供一種服務,讓它能夠完成這種業務。那么,這對于傳統的服務器企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單純的硬件提供商,早晚被代工企業取代。整套的解決方案和創新服務才是真本事,“定制化”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可以融合進來,強大的聚合力以及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本色,則可以幫助客戶把握更多的商業機會,并在藍海市場中實現真價值。
D1Net評論: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國產服務器現階段的盲目擴張并不是理想的情況。出貨量的傲視群雄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與其明顯不對等的利潤空間說明了國產服務器的軟肋——技術不夠強,市場集中在中低端。如果不及時反思,“紅海”時代就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