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Amazon 做到了。已經有很多很多方機構預測它的銷售數據將達到 400 萬-500 萬,具體的 Kindle Fire 銷售數據 Amazon 仍然藏著,但它已經宣布 Kindle 家族產品在 12 月每周出貨量已經超過 100 萬臺,其中 Kindle Fire、Kindle Touch、Kindle 4 分列一二三名。
對消費者來講,Kindle Fire 是 iPad 之外的不二選擇——不因為反光屏幕、不因為重量、不因為小小的存儲空間,只因為價格。由于低價,Kindle Fire 誕生之日起,就被拿來與 iPad 比較。如果只是想要購買建議,CNN 已經說得很明了了——“如果你只是為了上網和消費在線內容,Fire 很適合你,不然就是 iPad”。但事實上,除了購買建議,關于價格還有很多討論。
最近的一個討論,是說它對 iPad 銷量的影響。
投行摩根奇根(Morgan Keegan)的分析師 Tavis McCourt 認為由于 Kindle Fire 的熱銷,將“排擠”iPad 的銷量,“大概影響 100 萬-200 萬 iPad 銷售”。他原先預估 iPad 銷量為 1600 萬臺,現在下調到了 1300 萬臺。至于為什么 Kindle Fire 讓大家著迷,McCourt 對 AllThingsD 說,“人們只想要一款比 iPad 更便宜的平板電腦作禮物而已”。
這是消費者單純的想法,他們或許沒有去想生產商的策略問題,當然,也沒必要。
生產商是什么策略?在 8 月份的文章中,我從成本控制、銷售模式、盈利模式、生態系統四個方面來闡述 Amazon 打價格戰的可能性,其中,盈利模式是最關鍵的因素。Amazon 的盈利模式是什么?賣服務,硬件只是輔助。有讀者在評論區反駁“軟件補貼硬件”的可能性,因為除了一些游戲機廠商,沒有人這么干過。事實上,Amazon 確實這么干了。我們知道 Kindle Fire 的 BOM 是 202 美元,加上人工費、運送費、免流量同步費等等,虧損的不只 3 美元/臺。
Amazon 為什么要(敢)這么做?一切都是圍繞電子商務平臺展開的。這個話題有點老生常談了,我們這里只須注意一點,“電子商務”在 Amazon 眼里不是局限地“把商店搬到網上”。對于 Amazon 來說,所有可以在網上實現的商業行為,都叫電子商務。它的對象,不僅是實物,更是虛擬物品,比如一本電子書、一個電影、一部電視劇,等等。所有能促進“打造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平臺”進程的工具和手段,都可以并將被 Amazon 拿來使用——曾經是數字化管理倉庫和配送,后來是 Kindle 電子書,現在是 Kindle Fire,將來有可能是 Kindle TV……
圍繞“大電子商務”,Amazon 一直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11 月 7 日,B&N 發布 Nook Tablet,產品集成了 Netflix、Hulu Plus、Pandora 等第三方視頻服務,內容建設要優于只有 Amazon Prime 的 Kindle Fire。但這個優勢只保留了 4 天,Amazon 在 4 天內把以上三家全搞掂了,還在此基礎上多出了兩家:音樂服務 Rhapsody,體育節目 ESPN ScoreCenter。
12 月 26 日,蘋果開始在英國、加拿大等國進行一年一度的限免促銷,這個慣例維持了 4 年。Amazon 英國站針鋒相對,促銷周期一樣,促銷幅度更大。原價 5-20 英鎊的電子書,經過幾番打折,價格全部低于 3 英鎊,最低到達 0.99 英鎊。蘋果的限免一天只有一個商品,限 24 小時內購買;Amazon 除了限制整體時間外,并不限定單本書購買時間,而且品種繁多,全部是暢銷小說。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對于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Amazon 一點也不手軟。
相比之下,硬件銷售放一點“血”,在 Amazon 眼里似乎算不了什么。是這樣嗎?
一、如果 Kindle Fire 定價 300 美元也能熱銷,為什么不賺那 100 美元呢?問題是,定價 299 美元、249 美元,對刺激市場的作用都沒有 199 美元那么大。這個結論想必在 Kindle Fire 上市之前經過了激烈的論證。
二、核心利益是什么?內容銷售,硬件上的利潤不是核心利益?,F在我們不知道硬件和內容的盈虧關系,但從電子書銷售最終超過紙質書的趨勢來看,在線內容銷售補貼回硬件銷售,也是同樣的趨勢。
三、真的賠本嗎?從長遠來看,假如看 5 年后,哪怕 3 年后,Kindle Fire 硬件的虧損,還是公司整體的虧損嗎?況且,Amazon 旗下的幾款硬件產品,不是獨立財務核算的。
所以,從廠商的策略來看,低價硬件使消費者得到優惠;而長遠地,Kindle Fire 將更有效將用戶圈在 Amazon 的“密閉花園”(《紐約時報》語),使廠商得利。這是 Kindle Fire 的“二元論”,不單純為了“低價”而低價,才是可持續的低價,雙贏才是真贏。
云計算的話題這兩年越來越熱,GigaOm 發掘了十個與“云計算”有關的初創公司,并認為他們今年有可能發展壯大。
1.AppFog
AppFog 是一家提供運算平臺的服務,用戶可以在上面搭建自己的 Web App。原本它的名字為 PHP Fog,但在采用了 Cloud Foundry 的代碼作為核心,支持多個編程語言后,選擇了更名。
2.Bromium
Bromium 運用“虛擬化”技術,為企業的網絡提供保密服務,防止因為企業員工的電腦、移動手機以及平板電腦接入企業網絡而泄漏內部機密。
3.Cloudability
Cloudability 可以幫助用戶追蹤他花在云服務方面的開銷。隨著云服務的興起,比如按流量計費、按時間計費等方式將流行起來,使用 Cloudability 可以清楚的知道支出情況。通過報表等清單,用戶還可以發現是否有黑客在“濫用”公司的服務從而造成不必要的開銷。
4.CloudSigma
和亞馬遜(Amazon)的 AWS 一樣,CloudSigma 也屬于網絡中的基礎設施,然而它為用戶提供了優異的性能和更多控制權。它使用了 SuperNAP 數據中心的服務器。
5.Kaggle
Kaggle 上面一共有一萬七千名博士科學家,他們為這些高智商人才提供了競賽的平臺,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Kaggle 曾經成功幫助 NASA、德勤會計事務所、密歇根大學解決問題。
6.Nebula
Nebula 不是第一個提供 OpenStack 定制的公司,但它提供高品質服務——為 OpenStack 提供了特別優化的硬件,這些硬件的設計基于曾經架構公用的即插即用的云服務經驗。Nebula 的創始人是美國航空及太空總署(NASA)的首席技術執行官 Chris Kemp。而 OpenStack 的代碼源自 NASA 所使用的平臺。
7.Parse
和 AppFog 相似,Parse 也是一個運算平臺,開發者能夠在上面創建自己的應用。不過,Parse 更加專注于移動開發者,為移動應用提供了更多的資源。
8.ScaleXtreme
ScaleXtreme 是一個管理物理服務器、云服務器的云服務。它的方便之處在于——統一了不同服務器的管理面板,用戶可以在統一的界面上管理自己的服務器。
9.SolidFire
SolidFire 所提供儲存方案不是傳統的機械硬盤,而是采用讀寫速度更高的 SSD 組成的閃存陣列,這樣它能夠為企業、或是云計算用戶提供更高的性能。
10.Zillabyte
Zillabyte 是一個為非專業人員設計的數據分析工具。比起現在復雜的數據分析工具,Zillabyte 特點是簡單易用。公司的成員包括兩名前 Google 軟件工程師和一位英特爾(Intel)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