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haan Elker
近日,一個基于蘋果ARKit技術測量物理空間的手機應用——AR MeasureKit(iTunes下載)的最新更新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在最新的版本中,用戶居然可以查看iPhone X人臉識別攝像頭拍攝的面部識別數據點陣模型(上圖)。這意味著蘋果向第三方APP開發者開放了iPhone X的人臉識別數據,或者說,蘋果出賣了用戶的臉!
蘋果“賣臉”與下一個隱私黑洞
不可否認,作為人臉識別技術商業化的先行者,蘋果的人臉識別技術為業界設定了不少值得稱贊的技術道德規范,例如將人臉數據存儲在本地手機端,而不是發往云端。但是大多數用戶忽視了一點,那就是蘋果允許iPhone上的APP調用蘋果的TrueDepth人臉識別攝像頭,獲取人臉模型數據。
例如本文開頭提到的iPhone X上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增強現實應用:MeasureKit,就能夠展示蘋果采集的人臉數據模型,該程序的開發者Rinat Khanov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表示將在未來的功能升級中支持人臉數據導出,方便用戶打印自己的3D面部。
不僅僅是MeasureKit,基于蘋果增強現實開發套件開發的APP都可以使用和處理這些數據。
無論是用于3D人臉打印(已經有黑客利用3D人臉打印成功騙過蘋果的Face ID)還是提取用戶情感情緒數據,蘋果的人臉識別技術采集的隱私數據甚至會泄露我們的情緒和內心世界,TrueDepth技術能夠實時讀取人臉52個部位的微小動作,例如眼皮、嘴唇等,結合人工智能分析技術,其對隱私涉獵的深度和廣度已經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與對智能家居和健康數據的謹慎不同,蘋果對人臉數據的隱私保護非常“松懈”,MeasureKit的開發者表示他們在調用Face ID人臉數據時并未受到蘋果的特別審查。正如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師Fatemeh Khatibloo指出的:任何一個APP開發者居然僅僅憑借與蘋果的一紙開發合同就拿到用戶的人臉數據,這太恐怖了!
人臉大數據:廣告主的下一個隱私數據金礦
雖然蘋果在開發合同中要求開發者不得銷售人臉數據,對陌生人“人肉檢索”,或者將其用于廣告業務,但是蘋果為了借助人臉識別搶占增強現實和人工智能的制高點,不惜向開發者提供用戶人臉數據的行為本身,已經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同時也為廣告主打開了一個超級隱私金礦。
正如前文所言,蘋果和APP開發者采集的人臉識別數據所包含的隱私信息和價值,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前不久斯坦福大學研究者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僅僅通過一張人像照片就能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準確性甚至超過人類!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深度神經網絡)識別性取向的研究 2.68 MB 2 downloads ... 請登錄 / 注冊下載如果機器能夠比人類自己更加了解人類,無疑將引發一場空前的倫理恐慌,這也意味著可被機器取代的人類職業范圍擴展到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教師、海關稽查等過去認為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崗位。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與人臉識別大數據的結合,也將掀起一場廣告業的革命,“看人下菜碟”式的精準營銷蘊含著巨大商業價值,這也意味著人臉數據將成為互聯網經濟的下一座金礦和油田。
事實上,先行的創業公司們已經開始了“讀臉”和“賣臉”的生意。例如創業公司Kairos的人臉識別圖像處理軟件能夠識別性別、種族、年齡甚至情緒,過去一年間,Kairos幫客戶讀取了超過2.5億張人臉圖像,用于幫助優化提升其廣告營銷和產品。
最糟糕的安全技術 最強烈的資本沖動
保護好個人的生物測定信息,盡可能減少其曝光面,是最基本的個人信息安全意識之一。信息安全大咖會告訴你,拍照合影的時候千萬不要對著鏡頭比V字手勢,因為這樣可能會泄露你的指紋信息。但是面對蘋果引發的全民“刷臉”熱潮,這位安全大咖,估計只能是“無f可說”了吧。
事實上,人臉識別作為一個安全認證生物測定技術,在信息安全界的口碑很差,根據IT經理網此前的報道,人臉識別是黑客眼中最沒用的信息安全技術。
但是為什么這樣一個可能導致隱私災難的,安全性趕不上指紋識別的人臉識別技術會得到各大科技廠商和電商巨頭的一致推崇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臉數據是一個超級金礦,將引發互聯網從“吸睛”到“讀心”的變革,網絡營銷也將從從偏差和延遲巨大“用戶畫像”發展到實時準確的用戶想法捕捉和人工智能響應。在這場人機互動3.0的盛宴中,沒有一家巨頭能夠承受落伍的損失。
Facebook和Google都爭先恐后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分析海量用戶照片數據(請參考TED上李飛飛的演講,此舉因涉嫌濫用生物測定數據在伊利諾伊州被起訴)。坐擁用戶人臉大數據的互聯網巨頭們的人臉識別技術進步最快,例如Facebook已經申請了基于用戶情緒分發內容的技術專利,而蘋果則直接收購了一家能夠偵測用戶情緒的創業公司Emotient。
真正讓隱私保護組織們徹夜難安的是,iPhone X將無處不在的人臉掃描變成了人們可以接受的“慣例”,同時也標記了人臉識別數據這座大金礦的位置,這直接會刺激其他手機廠商、安全監控攝像頭和無人機等產品廠商紛紛仿效,引發淘金熱,而這些廠商對隱私的保護能力和意愿,往往是遠遠不及蘋果的。
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張臉,但未來保住這張臉已經超出普通人的隱私自衛能力,我們能做的就是且刷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