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Google IO 2016之后,通訊行業逐漸流行起一個新的說法:“未來交流靠AI。”
雖然這種說法在之前提到默認隱私第一位時已經開始滋生,Google則強調:“我們的選擇是默認AI第一位。”Google認為AI將在未來徹底改變人們獲取訊息的方式。相應地,Google的最新應用Allo,會監聽對話、通過機器視覺分析你的照片,并且對你的文本內容進行自然語言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不離開當前應用的情況下,為用戶提供更智能的回復和可能需要的服務建議。這一切,只為節省時間,給用戶帶來意想不到的體驗——這是傳統方式做不到的。
但是,Google依然為用戶準備了另一個選擇。“如果你需要端對端加密的話,只要點擊特定按鈕就可以切換到隱身模式,我們的服務器不會獲取任何信息。當然,你的用戶體驗也會受到極大影響。追求隱私的用戶們只能通過傳統方式接收枯燥的消息。”
也就是說,未來的消息通訊即將面臨的危險是我們正給予Google和Facebook這些公司免費獲得隱私的通行證:“只要他們不斷地推出新功能,我們就會不停地使用他們的平臺,并不理會他們到底會怎么處理我們的數據。”
但是事實是,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加密之于人工智能,并不似石油之于水,不可兼容。一直試圖阻止我們把加密跟AI結合的無休止爭論,也毫無技術根據。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不妨來先回答三個相關的主要問題:
1、消息的分析處理與回復建議一定要在服務器上進行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如今移動內置AI那么火熱。曾經只能依賴強大服務器的大量復雜機器學習任務,現在已經智能手機上也可以處理。WWDC2016大會上,蘋果宣布,其圖片應用中所有的面部、物體以及場景識別的算法都將在設備上完成。
當然,消息通訊又是另一回事,比起圖片分析,它需要更多的實時分析。但是,用不了多久,蘋果總會有能力把這個功能應用到iMessage上面。事實上,圖像處理的技術現狀已經能夠每秒處理多個圖像,這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綽綽有余。甚至,芯片制造商,例如Movidus和高通,正在嘗試使芯片具備認知能力——比如視覺感知、語音識別等等——從而促進離線數據分析發展。
2、如果Google不能讀取對話,它還能為我們提供服務建議嗎?
當然可以。舉個例子,有人在群聊里說:“我們叫意式外賣吧,”然后移動內置AI就可以揣測出你的意圖和目的。你會收到一組搜索建議,如“附近的意式餐館”。至此,你完全不必切換應用或設備,只有當你繼續點擊建議的時候,應用搜索才會從Google獲取結果。這種搜索方式跟Google搜索大致相同,也就不需要讀取你的任何聊天記錄甚至任何元數據。對于其他的幾乎所有應用,亦是如此。
3、端對端加密會不會因為阻止了Google的數據采集而影響AI的發展?
這個回答稍微有點復雜。
“從目前來看,會有些許影響;但是最終,不會。”
首先,這些公司的數據可以從其他來源獲得,比如社交網絡上發布的帖子、評論等等。然而,很明顯,Google使用從服務器上采集的聊天內容來訓練Allo,使之回復更加智能。Facebook也通過分析用戶在Messenger上面的聊天內容來改進其聊天機器人引擎和數字助理。因此,加密之后顯然會有影響。但是,未來,當更先進的隱私技術允許加密數據也能進行高級計算時,這一切很有可能會被顛覆。蘋果采用的差異隱私已經開創了先例。從這一點上來說,如果公司有意這么做的話,隱私保護技術可以被更廣泛地應用。相應地,CryptoNets,一家致力于加密圖像中的物體識別技術的神經網絡公司,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話題標簽。或者你也可以期待,蘋果站出來向用戶承諾通過隱私保護深度學習來保護用戶。
網絡的詛咒
然而事情遠非如此簡單。從第一天開始,Google和蘋果就選擇了兩種不同的消息獲取方式。Google專注于網絡途徑。而蘋果,選擇以應用為主的方式。
時至今日,網頁應用仍有局限性,不僅在于加密,還有AI。當移動應用可以為某些復雜機器學習模型提供百兆處理空間時,網頁應用的能力要遜色很多。就目前而言,這種局限性使得移動內置AI幾乎不可能完全在瀏覽器上運行。因此,Google對網頁應用的執著意味著該公司只能在基于服務器的AI之路上一條道走到黑了。好處也有,機器學習開發者一般都比較喜歡網頁應用帶來的自由,比如說,可以在計算機運行時部署新的模型和算法,而不需要更新應用。
那有沒有辦法跳出這個循環呢?有,WhatsApp在這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不犧牲端對端加密的情況下,允許用戶在瀏覽器中打開該應用。這要求網頁應用與移動設備相匹配。雖然對于長期習慣使用Google之前提供的消息服務的用戶來說,顯得有點倒退,但是相比跨平臺的安全豐富通訊體驗帶來的優勢,這種稍顯不方便的做法完全不是個問題。
展望未來
說到底,從AI為先到隱私為先的轉變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對于Google一類的公司,上文所說的可以從用戶聊天內容中收集的大量數據,違背了這些公司一直追求的數據第一理念。這也說明了Google為什么不遺余力地為Allo上個的AI功能設置高門檻。在其他公司還不能提供相同等級的端對端加密時,這一招為Google贏得了時間。于是一個無休止的辯論也就產生了:“你是選擇AI還是隱私?”
然而,未來的某一天,我相信AI和隱私會站到一起,與另一方數據收集形成對立面。回想WhatsApp的經歷,它用了6年的時間才完成以端對端加密為先的轉型。但實際上讓WhatsApp的轉型得以在6年內完成的是Open Whisper Systems這類的組織,它們率先推廣自己的理念繼而慢慢被主流公司接受。因此,接下來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誰會為未來結合了AI技術的加密為先通訊發展帶頭鋪路?蘋果嗎?還是由其他開源組織,比如Open Whisper Systems和OpenAI,共同實現?有趣又神秘,未來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