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忽然被一條微軟遭反避稅調查的新聞刷屏,微軟將在中國補交相當于1.4億美元(8.4億元人民幣)的稅款。
有人驚詫,跨國公司如此無恥,偷稅漏稅如此嚴重,在米國還不早身敗名裂了,然后痛心中國法律制度不健全讓這些公司鉆了空子。
什么是反避稅調查,微軟到底犯罪了嗎?新聞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所以的一切要從11月23日新華網(wǎng)發(fā)布的一篇名為《避稅與反避稅:稅務部門和跨國公司間貓鼠博弈
》說起,這篇文章從“中國反避稅第一大案”說起,提到一個全球知名企業(yè)M公司,在世界五百強的排名長期名列前茅,總部設在美國。1995年公司在北京投資設立了外商獨資企業(yè),經(jīng)過兩次增資,注冊資本高達2000萬美元。
雖然M公司實力強大,但令人蹊蹺的是,它在中國的子公司自設立以來幾乎沒有什么盈利。除個別年度微利外,多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6年累計虧損達20多億元。
從M公司所處的行業(yè)看,北京市該行業(yè)的平均利潤率在12%以上,而這家公司的平均利潤率只有負18%。這一反常現(xiàn)象引起我國稅務機關的高度關注,并開始對其進行反避稅調查。
在進行了大量論證后,我國稅務部門指出其不合理性,并最終獲得了美方的承認。最終,M公司的中國子公司補稅及利息共計8.4億元,按照企業(yè)目前銷售規(guī)模測算,其未來每年將為中國增加稅收1億多元。
這是整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但并沒有點出M公司的名字。
隨后路透社出了一篇分析,”Microsoft to pay China $140 mln for 'tax evasion’”,通過對比調查,路透社認為,以M開頭,1995年在中國設立全資子公司的世界500強,只有微軟公司。
微軟遭到這么大的調查,又得到全球頂級通訊社的證實,是不是可以沽空微軟的股票了呢?
且慢,超先聲先幫你慢慢分析。
首先,微軟遭到反避稅調查的事、中國反避稅第一案并不是新聞,該事件發(fā)生在2012年!
2013年6月,國家稅務總局例行通報,2012年我國反避稅對稅收增收貢獻346億元,其中最大單補稅額8.4億元。這一單金額跟微軟案絲毫不差,微軟案已經(jīng)浮出水面,超先聲在2013年6月18日的文章,開頭就提到此處。
其實,在國際稅收圈子,微軟案早就不是新聞,超先聲也早就知道該公司就是微軟。只是流傳范圍比較窄,所以一直沒有人在大眾媒體上點名,所以沒有引起轟動效應。
為什么國稅總局不直接點名呢?因為反避稅并非法律手段,而是稅務機關和企業(yè)之間的一個談判,雙方約定要為調查保密,包括面對媒體的時候,所以新聞里都用某企業(yè)代替。
避稅并不是偷稅漏稅,并不是說企業(yè)觸犯了法律。避稅是在不違法稅法規(guī)定的前提下,達到少繳稅和不繳稅的目的,避稅是在合法范圍內的。
避稅雖然不違法,但納稅人為少繳稅而采取的一些舉措與稅收立法精神相違背,一些“投機取巧”的行為,不但導致國家的稅收減少,也會對市場公平競爭環(huán)境造成不利影響。
反避稅調查也并不是司法手段,而是稅務機關對企業(yè)不合理避稅狀況了解后,對企業(yè)施壓最終雙方談判的結果。即便遭到了反避稅調查,稅務機關有義務對企業(yè)保密。
避稅主要用哪些手段?
第一也是最常見的是轉讓定價,也就是微軟使用的辦法。轉讓定價是利用關聯(lián)企業(yè),將利潤轉移到國外。比如,一家生產(chǎn)衛(wèi)生紙的跨國公司,出口1公斤衛(wèi)生紙賣到4121美元,關聯(lián)公司采購成本增高,利潤減少,自然就可以少繳甚至不用繳企業(yè)所得稅。
第二是資本弱化,資本弱化是企業(yè)通過加大借貸款而減少股份資本比例的方式增加稅前扣除,以降低企業(yè)稅負的一種行為。因為貸款利息可以稅前扣除,而股息是要繳稅的。有些企業(yè)在籌資時多采用借貸款而不是募集股份的方式,來達到避稅的目的。
因為避稅中國流失的稅收多嗎?
2008年中國反避稅體制開始完善,當年頒布實施《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是反避稅領域最重要的法律法規(guī),已經(jīng)開始起步,開始時候比較少,2011、2012、2013年全年通過反避稅手段增加稅收貢獻分別是239億元、346億元和469億元。
中國的反避稅防控手段在國際上已經(jīng)處于較高的水平。英國《轉讓定價周刊》發(fā)布的世界前十名轉讓定價制度較嚴的國家,中國已從2007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三位,僅次于日本和印度。
當然,反避稅是一項長久任務,政府斗不過中介服務,全世界皆然。
跨國公司最復雜的股權轉讓甚至可達30多層,中國能查到第6層,而美國可以查到第17層。
頂尖反避稅人才、培訓過很多稅務人員、中國反避稅機制建立的重要推手、國稅總局反避稅處原處長跳槽到四大之一,為跨國企業(yè)做避稅方面的咨詢。
學生監(jiān)督老師,難度可想而知。不過教學相長,企業(yè)和中介機構,也倒逼政府更加包容、開放、提高服務水平。
一方面,富蘭克林說只有稅收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納稅人是上帝,有權利知道每一分是怎么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