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的時代,數據安全絕非某一企業或行業的一畝三分地,需要各方開放協作,共同守護、共筑防線
第四個網絡安全宣傳周如期而至。這兩天,國內第一部聚焦網絡安全的電視專題片《第五空間》正在熱播;除了主場活動在上海舉行外,各省市區也同步開展線上線下活動……通過觀摩體驗聆聽,人們愈發認識到,“透明的時代”早已到來,“隱秘的威脅”無處不在,“真實的較量”已經展開。當便利與安全、自由與秩序不斷激蕩,我們如何為“第五空間”找到一個更安全的支點?
互聯網無疑是把雙刃劍,有多少便利也就有多少“鋒利”。不少人應該對上半年席卷全球的“勒索病毒”記憶猶新,這款病毒讓國內公安系統、學校、醫院以及2萬座加油站不幸中招。除了病毒威脅以外,還有因徐玉玉案而備受矚目的“電信安全”,由共享單車資金盜刷暴露出的“應用安全”,因信用卡盜刷引發的“財產安全”,以及幾起重大“撞庫”事件后備受重視的“平臺信息安全”……當網絡生活的圖景不斷鋪展,越來越多的網絡安全風險,直接沖擊著公眾生活。
當互聯網發展進入大數據時代,人們應用軟件時的每一次“授權”,都讓數據能夠輕易為個人畫像,信息泄露成為個人風險的重要源頭。而對于一個國家而言,風險則更是指向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和數據主權。數據高懸云端,是讓數據有序澆灌生活,還是讓其水銀瀉地般亂蹦?不同選擇,結果天差地別。出于化解用戶數據安全焦慮的考量,我國網絡安全法規定數據本地化存儲。然而,僅僅做到這一點還不夠,我們還要意識到,萬物互聯的時代,數據安全絕非某一企業或行業的一畝三分地,需要各方開放協作,共同守護、共筑防線。
由于網絡安全上的激烈角力,也就不難理解當“墨子號”升空之時,人們為何對一個實用化的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如此期待。然而,網絡安全的保護網,不止于技術進步更在于治理進步。如果說紅綠燈曾為人們進入安全的現代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規訓,那么今天我們同樣需要明確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規則,助推人們進入更為現代的信息時代。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兩個月后,至少有5省圍繞“安全義務”開出了相應罰單,可以預見,網絡安全的治理提速將成常態;當微博等社交平臺實名制落地后,大多數網民都表示理解,這表明更多網民對網絡世界的自由與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治理能力和技術水準的同步提升,對應著一個國家的互聯網發展水平。
若打開人類活動空間的宏觀視野,不難發現,從陸地到海洋,從外層空間再到網絡空間,人類活動的每一次拓展都面臨如何完善治理規則的挑戰。今天的網絡空間,邊界不斷擴大,但問題已經叢生。正因此,過去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網絡安全每每成為焦點議題,而在不久前于北京舉行的第七次金磚國家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上,網絡安全與反恐、能源安全一樣,成為非傳統安全領域的熱議話題。中國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全球治理,正因為網絡空間的安全程度將影響未來人們的幸福指數。
6月底,支付寶“花唄”因為一紙網絡用戶服務協議引發公眾爭議。人們就此事選擇辨析個人信息安全與權利,而非潦草地勾選一個“同意”,這說明公眾的網絡安全意識已經明顯提升。而分歧的最終合理解決,也應驗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畢竟,互聯網是信息的連接,本質上也是人的連接,歡迎共享更應呼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