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接到騷擾電話?如果是,那毫無疑問,你的個人信息泄露了。最近,江蘇南京秦淮警方開展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95%的人遭遇過個人信息泄露(據6月14日《現代快報》)。屢治不止的個人信息泄露讓人無奈,以有效的法律手段根治,才能還給公眾信心。
個人信息泄露不是一個新話題,而且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情況似乎越來越嚴重。僅就南京秦淮的這次問卷調查而言,警方對200位市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5%的人遭遇過個人信息泄露,其中大部分反映接到過騷擾電話。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處于高發態勢,既嚴重侵犯了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又往往與電信詐騙等其他犯罪存在密切關聯,社會危害日益突出,必須依法予以懲治。
問卷調查同時顯示,受訪者的自我防范意識都不錯。但為什么個人信息還是泄露了呢?這起碼說明一點,個人信息泄露的途徑很多,普通公眾防不勝防。
個人信息被泄露得麻木了,有些人甚至產生了無所謂的想法。其實,個人信息安全不僅僅是個人的事,也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比如,互聯網經濟離不開在線支付等環節,如果這些用戶信息遭受黑客攻擊或“內鬼”出賣,那么國家的互聯網經濟安全將遭到嚴重威脅。再比如,如果一些領導干部、科學工作者、涉及國家安全重要崗位人員的個人信息被境外國家掌握,這必將影響國家安全。
因此,提示公眾加強自我保護畢竟只是一個方面,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更是政府的責任,相關職能部門不僅要及時出手,更要有效出手。在這方面,國家最近出臺了不少法律法規。今年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開始實施,公民個人信息多了一把法律保護傘。該法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與網絡安全法同一天開始施行的,還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根據司法解釋,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征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的將入罪。
織密法網是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基礎性工作,法律執行才見真章,這其中的挑戰不小。個人信息泄露的普遍性、隱蔽性,注定查處起來難度非常大,效果也難以立竿見影。只有相關職能部門強化責任、提高水平、升級手段,法律才能有效執行,才能有效堵漏。若非如此,法律再完善,也有淪為擺設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