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山舉行的就職典禮上,共和黨人唐納德·特朗普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然而,特朗普的勝利,并不意味著對他的指責和懷疑就此“煙消云散”。在華盛頓等城市,民眾示威游行此起彼伏,“黑客門”的陰霾,依然籠罩著“大亨總統”的前行道路。
“郵件門”里隱藏的“黑客門”
說到現在仍讓特朗普頭痛的“黑客門”,必須將視線拉回到之前的美國總統選戰,拉回到作為失敗者的希拉里·克林頓身上,拉回到峰回路轉的“郵件門”上。
2015年3月2日,美國《紐約時報》率先披露,希拉里在擔任國務卿的4年間,從未使用域名為“@state.gov”的政府電子郵箱,而是使用域名為“@clintonemail.com”的私人電子郵箱收發公務郵件。她的助手則將其電子郵件保存到國務院的服務器上。
如此做法,可能會危及國家安全。身為國務卿,希拉里“具有極高的情報價值”,與總統和中情局長屬于同一級別,掌握著最敏感的機密。美國《外交事務手冊》(Foreign Affairs Manual 544.3)中規定,使用官方郵件系統進行日常操作,是國務院的總方針。從2005年年底開始到2011年,國務院修訂了《外交事務手冊》,還發出多個備忘錄,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官方系統是雇員責任,以及拒絕這樣做存在的風險。
按照美國《聯邦檔案法》等法規,除一些極為敏感的機密文件,所有由政府官員收發的郵件都必須記錄在案;私人賬號只能在非常緊急的時候方可使用,事后也必須將通信內容及時上傳國務院服務器。換言之,就是“所有機密屬于美國政府,決不能脫離政府控制”。如此看,希拉里及其助手的做法,顯然極不合適,已有違法之嫌。
盡管希拉里堅稱,私人服務器“很安全”,但專家認為,“面對虎視眈眈的外國情報人員,一個簡單的家庭服務器并不足以抗衡”。在8天后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100多名記者,希拉里輕描淡寫地說,使用私人郵箱只是“圖個方便”。之后,她應國務院要求,將3萬多封涉及公務的電子郵件提交審查,但刪除了另外3萬多封所謂私人郵件,理由是“沒有人希望公開自己的私生活”。
這般處理,已然讓希拉里背上了民眾質疑的“包袱”,不過很快她就收到了“禮物”。2016年7月5日,美國聯邦調查局向司法部建議不起訴希拉里,因為未發現她有意違反法律的證據。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這份“赦免令”終于使得希拉里可以輕裝上陣、直奔白宮了。然而,到了7月22日,維基解密突然甩出近兩萬封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內部郵件,又讓希拉里陷入了“四面楚歌”。
這批郵件,來自民主黨全國委員會7個大佬,包括了有關黨內預選的種種暗黑真相:基金會洗錢、黨魁操控媒體、抹黑特朗普、擠兌桑德斯 在這個升級版的“郵件門”丑聞中,劇情之狗血,手段之下三濫,堪比美劇《紙牌屋》。有媒體稱,這是自“水門事件”以來,情節最惡劣卑鄙的總統大選。面對丑聞,民主黨主席黛比·舒爾茨等不及大會召開,便匆匆辭職。
“郵件門”到此結束了嗎?還沒有。2016年10月2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宣布重啟“郵件門”調查,原因是在調查前國會議員、希拉里助手胡瑪·阿伯丁的丈夫安東尼·韋納涉嫌向未成年女孩兒發送色情信息一案時,聯邦調查人員發現一些與希拉里“郵件門”調查相關的新郵件。2016年11月6日,聯邦調查局稱維持其7月首次調查后的結論不變,即沒有證據顯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及其助手有意違反法律,不向美國司法部建議就“郵件門”起訴希拉里。
幾番波折之后,作為丑聞的核心人物,志在入主白宮的希拉里被“郵件門”折騰得“有氣無力”,眼瞅著民調支持率被特朗普追平、趕超。最終,在決定性的選戰中,以非常懸殊的比分落敗。之后,希拉里陣營復盤,把自己敗北的部分原因,歸咎于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認為正是后者宣布重啟“郵件門”調查,打擊了她的選戰勢頭。
然而,情報界反饋的信息顯示,“黑手”另有其人。美國國土安全部和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發表聯合聲明稱,俄羅斯政府授意并幫助黑客入侵美國網絡,意在影響美國大選、幫助特朗普獲勝。2016年12月29日,在大選塵埃落定的背景下,美國總統奧巴馬以俄羅斯涉嫌通過網絡干預美國選舉為由,決定對俄羅斯進行制裁。
2017年1月5日,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就俄羅斯黑客入侵舉行聽證會。出席聽證會的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國家安全局局長邁克爾·羅杰斯和國防部負責情報的高級官員馬塞爾·萊特雷在聯合簽署的證詞中稱,只有俄羅斯最高級別的官員才能批準最近針對美國大選的數據盜竊和泄露行動,認為俄羅斯的網絡攻擊對美國國家利益構成重大威脅,其嚴重性是史上最強的,是對美國民主制度和選舉制度的干預。
2017年1月6日,美國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三大情報部門公布了一份解密版調查報告,指認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發動這場網絡攻擊,以削弱民眾對美式民主的信心,破壞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的獲勝前景。報告稱,俄羅斯政府對特朗普有明顯偏好,期望通過詆毀希拉里的方式來提高特朗普獲勝的幾率。
如果這份報告是真實可信的,那么就意味著,特朗普的當選,實際上是普京“幫忙”的結果。而調查報告的一些細節,也似乎說明了,“郵件門”為什么在特定的時間“爆發”,一些信息為什么會被“翻”出來。
波譎云詭的政治糾葛
“黑客門”的發生,是美國的一場政治地震。“水門事件”發生后,在美國還沒有一起類似政治事件,如此影響國家政治生態和政治格局。
而今,特朗普雖已當選并就任總統,希拉里也已承認選舉結果,但為什么會出現“黑客門”,仍然值得認真反思。總的來看,這起政治事件的發生,與三個方面的因素不可分割。
一是美俄地緣政治對抗的因素。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后,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大國不復存在,俄羅斯作為其主要繼承者,雖然身居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往日的輝煌已然不再。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政治角斗,仍然是國際政治的主旋律之一。
2016年12月29日,離下臺僅剩三周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以俄羅斯涉嫌干預美國大選為由,宣布對俄安全、外交、軍事部門實施制裁,并驅逐35名俄外交人員,關閉兩處俄外交資產,裁制三個俄公司和組織,包括4名俄總參情報總局的正副主管。
奧巴馬還簽署了一個新的行政命令,將制裁擴大到干涉美國同盟國和合作伙伴國家的選舉。這是在對俄羅斯發出警告信號,震懾它不得操縱未來德國和法國等國的大選。分析人士認為,奧巴馬這一激烈舉動,主要目的是給有意改善美俄關系的當選總統特朗普制造障礙。
實際上,奧巴馬任期內,美俄在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敘利亞內戰上發生了短兵交接式的博弈,但是奧巴馬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如今奧巴馬下臺,民主黨的希拉里也意外敗陣,然而普京總統還在執掌權力。這對奧巴馬而言,或許是難以承受的權力之痛。
盡管有關信息還需進一步核實和披露,但從美國總統和情報巨頭的“反應”以及兩國的輿論情況看,美國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斗爭是不爭的事實。
二是驢象政黨斗爭的因素。奧巴馬下臺前對俄羅斯的制裁,同樣也被解讀為是對共和黨的“警告”及對特朗普的“隔空喊話”。
媒體認為,這種“報復性告別”是為了給特朗普制造難題。英國《衛報》質疑,奧巴馬持續“炒作”黑客事件,是“想在特朗普和共和黨之間制造分裂,同時把特朗普和普京推入死胡同”。
無論這是不是奧巴馬的本意,“黑客門”是政黨斗爭的衍生品,這點倒是毋庸置疑。2017年1月16日,即將卸任的奧巴馬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采訪時,也講到“分裂”一詞,表達了對國家未來的憂慮。他指出,“俄羅斯黑客門”表明民主黨人與共和黨人出現分裂,忘了“彼此是隊友”,“我擔心的是,有關普京比美國政府更值得信任的想法在一些地區蔓延到了何種程度”。
歷屆美國大選,也是兩黨之間的“曝光大戰”,后果決定了誰能最后入主白宮。從歷次選舉看,哪一個競選人沒有被從里到外扒一層皮?哪一個當選者不是“先置于死地而后生”?眼下的這兩位,一個被稱為“騙子”,一個被稱為“瘋子”。而在參選前,他倆一個是“精英”,一個是“偶像”
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郵件門”還是“黑客門”,都會被民主黨和共和黨抓住不放,因為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丑聞”事件,而是事關權力在手的關鍵戰役。也因為如此,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很難辨別清楚,是否沒有對方“加工”“操作”的因素。
三是政治運行與民眾監督的因素。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蛋。就“黑客門”本身來看,就算俄羅斯“黑客”攻擊網絡,公布了不利于希拉里的材料,也只不過是把事實告訴美國民眾而已。
如果黨內預選沒有種種暗黑真相、如果希拉里不用私人電腦處理國家機密問題,就算俄羅斯想曝光,“黑材料”從何而來?
如此,其實也是應了英國阿克頓勛爵的那句話,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失去監督的權力,就是一匹脫韁的野馬。盡管美國是老牌民主國家,權力制約監督機制比較健全,但這并不代表著,權力就已經完全受到約束。
事實上,從希拉里的一些行為不難看出,對于這樣的資深政治家,民眾監督仍有不夠到位的地方。作為美國民眾,也只能通過“各種因素”披露的“黑客門”,看到一些“不法運作”的蛛絲馬跡。
一枚危險的定時炸彈
特朗普終于上任了。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坐上了夢寐以求的“鐵王座”。作為大選的勝利者、“黑客門”客觀上的“受益者”,走進白宮的最后一段路上,這扇“門”總歸難以輕易繞過。如今,事件的幕布尚未拉上,就像一枚定時炸彈,導火索仍在嗤嗤作響。
從之前的態度看,特朗普并不想承認俄羅斯的“介入”。2016年7月,維基解密爆料“郵件門”后,奧巴馬和美國民主黨就指責俄羅斯黑客入侵美國民主黨服務器,竊取郵件,干預大選。
特朗普一面極力為俄羅斯辯護,稱奧巴馬是胡說八道,一面又戲謔地說普京干得好,公開鼓勵俄羅斯對希拉里的電子郵件進行黑客攻擊。2016年12月,奧巴馬下令對俄羅斯黑客攻擊進行調查,特朗普不斷用“荒謬可笑”這類詞語,質疑和貶損正在調查黑客事件的美國情報機構。
2016年12月29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因網絡襲擊事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后,特朗普雖表示將會晤美國情報高層部門,針對此次事件展開詢問和調查,但同時與普京一唱一和,說“普京很聰明”。他還想方設法淡化俄羅斯黑客干預美國大選事件,稱“電腦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復雜,人們根本無法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在美國情報部門公布“普京為特朗普助選”報告1天后,2017年1月7日,特朗普連發6條推特回應,稱“反對與俄羅斯發展良好關系是愚蠢的”,表示沒有證據顯示黑客事件影響了大選結果。
直到1月11日,特朗普對此事態度發生轉變,他在紐約舉行大選獲勝后首個記者會,終于公開接受了美國情報機構的判斷,也就是在去年美國大選期間,俄羅斯對美國民主黨方面實施了網絡攻擊。
另一方面,他也批評民主黨未做好防范。如此大的轉彎,的確不容易。在公開“認賬”之前,特朗普團隊已“消毒”數日,安排了他的發言人幕僚凱莉安妮·康韋透露口風。說到底,黑客鬧事之說可以認,但俄羅斯干擾大選結果不能認,也就是說,自己的總統寶座是通過選舉得來的,與普京和俄羅斯沒有多大關系。
但是,特朗普的反對者,并不希望這些故事就此結束。“黑客門”的懸而未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并不僅有特朗普和他的共和黨。外有美俄之爭,內有黨派之斗。如果國會和情報機構堅持進一步追查這些故事,追查俄羅斯對美發動黑客攻擊的問題,在政黨的斗爭中,在國際地緣政治的角斗中,特朗普執掌的白宮難免被掣肘。
況且,一個國家通過網絡干預另一個國家的選舉進程,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戰略威脅。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強烈譴責稱,戰爭有諸多面貌,并非只有武器攻擊一途,攻擊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也可稱為戰爭行為,認為“俄羅斯的干預等同于戰爭行為”。如果“黑客門”就此湮沒,對于美國的國家利益顯然是一個巨大的隱憂。
在面會情報三巨頭的第二天,特朗普宣布將任命資深國會議員丹·考茨為國家情報總監,取代克拉珀。他告訴美聯社:“不久后我將宣誓就職,美國的安全和安保將是我的首要任務,美國需要打擊和制止網絡攻擊。”此外,他還宣布,將在上任的90天內任命一個團隊,出臺全面防止黑客攻擊的方案,“不管是我們的政府、機構還是企業,都必須頑強對抗和阻止網襲”。
不過,在《紐約時報》看來,這更像他在“朦朧的對俄關系”與黨內壓力之間的平衡之舉。值得一提的是,1月7日晚,特朗普在推特網發文稱,不會改變同莫斯科建立良好關系的愿望,并表示只有“蠢人或傻子”才會有不同意見。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就曾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好感,當選后也多次表示,將改善與俄羅斯的關系。
而這似乎預示著,在政治斗爭的旋流中,“黑客門”還將繼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