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世界物聯網無錫峰會開幕,李克強總理在賀信中指出,物聯網對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社會治理服務水平可以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物聯網受到與會學者、企業家的高度關注。
我留意到,最近美國的網絡癱瘓就與物聯網有關。為美國很多網站提供DNS基礎服務的Dyn公司,遭遇大規模“拒絕訪問服務”攻擊,導致多個城市斷網。據估計,半天的癱瘓造成了上億美元的損失。Dyn公司稱,此次攻擊涉及IP數達千萬量級,其中很大部分來自物聯網和智能設備。這就是說,一臺連接了互聯網的咖啡機,也可能成為黑客的幫兇。2014年,黑客就曾“劫持”10多萬臺物聯網設備,發起了70萬份垃圾郵件的攻擊,其中就包括冰箱、路由器和智能電視。
隨著物聯網的滲透、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時代演進的方向,是一個人與人相連、人與物相連、物與物相連,通過計算自動運行的“智能社會”。但正在到來的智能社會,精致與脆弱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原因在于智能時代整個社會將成為一個強關聯系統,這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未曾有過,它對社會治理的影響也將史無前例。
以手機為例,“大哥大”、普通手機的主要功能是用語音、短信連接人與人。但智能手機出現后,它們連接了網站、商場、銀行、醫院、車輛、電視……連接維度更多樣、范圍更寬廣。正如人體供血依賴心臟,呼吸依賴雙肺一樣,對連接的高度依賴,讓智能手機成為了人類的一個移動器官。
這個“器官”正日益中樞化。
各類傳感器也一樣。研究機構JuniperR esearch預計,2020年物聯網設備將達385億個,比2015年的134億個猛增187%。傳感設備將滲入整個社會的每個角落,成為社會有機的組成部分,人類對它們的依賴將愈加嚴重。而這些物聯網設備,因為內存空間有限,無法安裝安全軟件,很容易受到攻擊和挾持。這也正是美國網絡癱瘓的主因。
在農業社會,四季更迭、秋收冬藏、生老病死,結構相對簡單,鋤頭斷了可以換一把,誤不了農時,一個農戶的問題不太可能演變成集體的問題。
在工業社會,復雜的機器加快了社會的運轉,也增加了社會系統的復雜程度。一旦機器的某個部分發生問題,就可能導致整體癱瘓。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73秒后在空中解體,7名宇航員喪生。事故原因是,當地氣溫驟降,一個小小的橡膠圈失靈,引發熱氣泄漏導致爆炸。
但在智能社會,借助軟件、網絡和傳感器,整個社會聯結成為一個整體,這在工業社會的基礎上又邁進了一步。與火箭、航天飛機相比,其復雜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人的錯誤常常是孤立的,人類可以自覺糾正;機器的故障,人們可以多花點時間去排查、檢修并改進;但在智能社會,社會的運轉不是依賴于某個具體的人,或某臺具體的機器,而是依賴一個復雜程度已經呈指數級增長的智能系統,其一旦出現問題,要迅速完成檢修、糾錯難度很大,很多時候只能“停擺”,這可能意味著一場災難。
即越復雜的社會,也意味著越復雜的糾錯機制,越高昂的糾錯成本。
今年7月20日,美國西南航空因一個數據路由器的部分故障導致業務癱瘓,4天內共取消了2300個航班,成千上萬名旅客滯留。首席執行官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路由器失靈時,數據開始堆積,就像高速公路上發生交通擁堵一樣。”又有一次,泰國的財政部長素察坐進自己的寶馬汽車,其車載計算機突然發生故障,發動機停止工作,空調被關閉,車門被鎖死,車窗無法開啟。身邊的人束手無策,最后不得不用大錘擊碎車窗玻璃,素察才得以脫身。
未來的社會,糾錯機制更為復雜,糾錯成本更高,某種程度上說,可能超越了人類現有的能力。面對正在到來的智能社會,人類其實還遠沒有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