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律對敏感個人信息的持有行為,類比于對敏感藥物的持有一樣的法律立場,那么我們就有希望在現實與網絡空間上不斷收繳與清除流失的個人敏感信息痕跡
近日,多名百度云用戶發現自己的賬號被盜,一夜之間網盤內所存的大量文件消失,有的甚至被塞滿黃片。調查發現,至少50萬賬號被盜。這一事件給百度云團隊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也讓許多用戶對百度云產品在信息安全方面產生質疑。
云計算及云儲存是大數據化后的高端信息技術。按理說,高階技術條件下的產品,抗黑客攻擊的能力應高于低階技術產品。而讓人震驚的是,百度50萬賬號“被黑”事件,并非是一場犧牲于“技高一籌”的黑客攻擊下的泄密事件,而是一次非常普通的“撞庫”泄密事件。更讓人震驚的是,低成功概率的原始“撞庫”行為,居然撞出近百萬賬號!這背后的原因令人憂慮。
“撞庫”之所以成功率如此之高,是因為“撞庫者”擁有高質量的“個性信息”庫。這些高質量“個性信息”庫的形成,源于大量包含個人賬號及密碼的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被一些不法分子隨意流通買賣。
我們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站或單位要求用戶注冊及開立賬戶,當這樣的征信注冊越來越頻繁之后,再小心翼翼的用戶也會出現數個賬號與密碼交錯或同步使用情況。當越來越多的網站或單位相繼陷入大規模泄密之后,這些流失的“個性信息”有可能成為下一場大規模泄密的原因。這說明,除法律進一步加強對征信單位的信息安全要求之外,法律應對流失于外的個人敏感信息的流通與持有環節加大介入程度。
如果法律對敏感個人信息的持有行為,類比于對敏感藥物的持有一樣的法律立場,那么我們就有希望在現實與網絡空間上不斷收繳與清除流失的個人敏感信息痕跡。凡是有人在說明不了合理理由的情況下持有他人敏感個人信息的,應類比于持有毒品一樣的行為予以司法介入,那么,目前廣泛流傳于網絡空間的這類信息就會越來越少,“撞庫”的基礎數據庫就無法有效建立起來。事實上,這次百度賬號被黑事件中,犯罪嫌疑人最初以擁有的2000萬條“個性信息”,成功“撞”出了50萬個他人賬號。而且有人居然在淘寶店公然售賣個人賬號與密碼,只要他無法說明這些賬號為其本人持有,那么就有理由指控其售賣的是“被盜物”。
當前有關規范信息安全的法律,基本上以前端控制為主,即強化對征信單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然而,前端控制的辦法卻無法保證讓那些已流失的敏感信息自動消失。流失信息一旦沉積不除,就有可能變成一場“泥石流”。百度泄密于這么普通一次“泥石流”撞擊,說明我們的信息安全工作環節是多么薄弱。(作者和靜鈞 系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