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備受社會關注的徐玉玉案已經告破,但騙子高漲的行騙熱情絲毫沒受影響。繼清華教授被騙損失巨款后,近日又有報道,武漢市一位留美博士侯先生回國后不久,就遭遇冒充公檢法的犯罪團伙,被騙去100多萬元。目前案件正在偵破中。
更有甚者,被廣泛使用的校訊通也正在被詐騙推到風口浪尖。9月開學季以來,全國各省陸續爆發“校訊通”短信詐騙,詐騙分子以“校訊通”的名義向家長發送“學生成績單”、“在校表現”、“核對學籍”等短信并附上木馬鏈接,大量家長因點擊鏈接導致手機中木馬,隨后銀行卡被盜刷。近日,廣東、江蘇、福建、河南、河北、山東多地均出現校訊通詐騙事件。
校訊通的漏洞隨即被社會廣泛關注。這種漏洞導致人們開始審視校訊通的合理性與合法性。2015年,全國在校中學生4300萬、小學生9300萬,據估計,中移動校訊通用戶數約6700萬。據報道,一些地方的學校是強制家長使用的,否則不予報名;一些地方則相對松散,并不強制,只是引導,但是不使用的話就不能接收到學校老師所發的信息。
一些人認為,在社交軟件非常普及的今天,家長與老師幾乎都有微信,用微信傳達信息豈不是更便利?而且是免費的。這種質疑看似合理,卻有點脫離現實。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即使一個孩子的家長可以用微信加上自己孩子授課老師的微信,讓授課老師微信發作業與通知,但這個家長無法加上學校所有老師的微信,比如音樂、體育、藝術類老師,這些老師可能全學校只有幾個,負責分管學校所有孩子的音樂、藝術課程。學校體操隊、舞蹈隊或游泳隊選拔隊員時,這些老師如果通過校訊通把消息發給全校孩子的家長,操作非常簡單,但如果沒有校訊通,他們可能需要一層一層地讓班主任去傳達。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實。這也正是一些觀點所言,信息化資源投入嚴重不足一直是國內教育產業的掣肘。讓老師們擔負起信息管理員的角色,眼下不太現實。
因此,校訊通有其存在的意義,關鍵是如何規范。
在眼下電信詐騙橫生的情況下,應該先關注校訊通的系統安全與信息安全。這不僅關系到家長可能上當受騙損失錢財,更可能關系到學生們的安危,因為一旦騙子掌握了學生的詳細信息,后果不堪設想。徐玉玉案已經給整個社會敲響了警鐘,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6年6月,國內高校信息系統安全漏洞2197個,高危漏洞742個,占比34%。
另外,我國對于信息販賣的懲罰應該更加嚴厲,做到有法必依。有快遞員販賣運單信息,還有人公開叫賣明星的航班信息,這些行為都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但目前都是事后追責。較輕的懲罰并不足以產生震懾。
校訊通應該先進行自查,將可能的漏洞及時補上,以免發生大案要案以后才幡然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