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作為應用層開發人員,接觸最多的網絡協議通常都是傳輸層的TCP(與之同處一層的另一個重要協議是UDP協議),但對于IP協議,對于應用程序員來說更多的印象還是IP地址這個東西,再往深一點也就很難說的清楚。
本文將簡要回故TCP/IP協議的過去、簡單介紹TCP/IP協議族的關系,并與大家一起直觀地分享由TCP/IP協議族所構建的虛擬網絡與真實世界的“連接”情況。
2、TCP/IP協議簡介
互聯網協議族(英語:Internet Protocol Suite,縮寫為IPS),是一個網絡通信模型,以及一整個網絡傳輸協議家族,為互聯網的基礎通信架構。它常被通稱為TCP/IP協議族(英語:TCP/IP Protocol Suite,或TCP/IP Protocols),簡稱TCP/IP協議。因為這個協議家族的兩個核心協議,包括TCP(傳輸控制協議)和IP(網際協議),為這個家族中最早通過的標準。
對于應用層開發人員,接觸最多的網絡協議通常都是傳輸層的TCP,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再往上的應用層協議,如:HTTP、HTTPS、POP3、SMTP、RPC、FTP、TELNET等等都是基于TCP傳輸層協議。但對于IP協議,對于應用程序員來說更多的印象還是IP地址這個東西,實際上IP協議是位于TCP協議之下的網絡層,對于應用層程序員來說很難直接接觸。
下面這張圖,直接的反映了TCP/IP協議族的關系情況:
3、TCP/IP協議之父
維基百科對于羅伯特·卡恩的介紹:
常稱鮑勃·卡恩(Bob Kahn),生于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發明了TCP協議,并與文特·瑟夫一起發明了IP協議;這兩個協議成為互聯網存在基石。
維基百科對于文頓·瑟夫的介紹:
文頓·格雷·瑟夫(英語:Vinton Gray Cerf,1943年6月23日-),昵稱為文特·瑟夫(Vint Cerf ),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計算機科學家,因與羅伯特·卡恩設計了TCP/IP協議和互聯網基礎架構而被共同稱為“互聯網之父”。
文頓·瑟夫的履歷:
生于1943年,童年時酷愛算術和科學,1965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
曾就職于IBM公司,1967年,考取了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生院,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1972年-1976年,任教斯坦福大學,其間與羅伯特·卡恩一道領導TCP/IP協議的研發小組。
1997年12月,獲得美國國家技術勛章 。
現任ICANN(互聯網名字和號碼分配機構)主席,兼任美國MCI公司技術戰略高級副總裁。
布什總統為羅伯特·卡恩(中者)和文特·瑟夫(左者)頒發勛章:
1997年12月,布什總統為表彰羅伯特·卡恩和文特·瑟夫為互聯網的建立和發展所做的貢獻而給他倆都頒發的美國國家技術勛章。
羅伯特·卡恩(左者)與文特·瑟夫(右者)一起接受訪談:
4、見證互聯網誕生
1969年8月30日,由BBN公司制造的第一臺“接口信息處理機”IMP1,在預定日期前2天運抵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系教授、著名的網絡先驅人物克蘭羅克帶著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進行安裝和調試。10月初,第二臺IMP2運到阿帕網試驗的第二節點斯坦福研究院(SRI)。
經過數百人一年多時間的緊張研究,阿帕網遠程聯網試驗即將正式實施。
不久后,1969年11月,第三臺IMP3抵達阿帕網第三節點——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UCSB);1969年12月,最后一臺供試驗的IMP4在阿帕網第四節點——猶他大學(Utah)安裝成功,基本實現了羅伯茨規劃的設計藍圖。于是,具有4個節點阿帕網(ARPANet)正式啟用,人類社會從此跨進了網絡時代。
BBN程序員團隊合影:
見證首次互聯網連接實驗的工作日志:
當時IMP1與主機Sigma-7的連接現場:
5、TCP/IP讓網絡變成真正的“互聯網”
1)早期的網絡并不實用
把兩臺計算機連在一起,只是邁出了建立互聯網的一小步。人們很快發現,如果要把更多的不同型號的計算機,通過不同規格的網絡連接在一起,還要讓它們能共享內容,就非得發明一套更先進的技術不可。
假如看到互聯網發明之初的那股子混亂勁兒,熟練操作著智能手機、利用無線信號進行視頻對話的現代人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阿帕網問世之后,美國軍方很快采納了這一技術,但是,接入網絡的電腦越來越多,造成發送信息的計算機很難在龐雜的網絡中定位目標計算機。并且,最初的網絡缺少糾錯功能,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一旦出現錯誤,網絡就可能停止運行。出錯電腦增多,使得網絡運行效率大打折扣。
2)TCP/IP協議誕生
如今大名鼎鼎的兩位科學家、TCP/IP協議的發明者——羅伯特·卡恩和文頓·瑟夫就是在這時開始了他們的重要工作。他們恐怕也是這一群擁有“互聯網之父”頭銜的科學家中知名度最高的。他們都獲得過“計算機科學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瑟夫還曾任谷歌公司的全球副總裁和首席互聯網專家。
兩位科學家首先著眼于給每臺電腦都分配一個唯一的確定的地址,就像住宅的門牌號一樣,有了它快遞員才能把包裹準確投遞到位——這就是IP。而TCP則負責監督傳輸過程,一出現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這套思想直接導致了一種新設備——路由器的出現。
在1973年問世并被持續不斷改進的TCP/IP協議至今仍然是全球互聯網得以穩定運作的保證。通過這項技術,兩位科學家使信息傳輸的可靠性完全由主機設備保障,而與連接這些主機的網絡硬件的材質與形態無關。人們評價說,TCP/IP技術將最終可以運行在“兩個罐子和一根弦”上,甚至可以用信鴿來代替網絡。
1974年,人們親眼見證了TCP/IP協議的成功。在這場實驗中,科學家將數據包在衛星網絡和陸地電纜之間反復傳輸,貫穿歐洲和美國的電腦系統,全程9.4萬公里,沒有丟失一個數據位。同年,美國政府無條件公布了TCP/IP協議的核心技術,世界范圍內的互聯網浪潮隨之興起。
3)假設:如果將TCP/IP申請專利,世界首富還會是蓋茨嗎?
“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0億人在使用互聯網。” 文頓·瑟夫說,“坦率說,三十多年前研究TCP/IP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到這項技術會得到如此廣泛的運用。”
TCP/IP協議發明人文頓·瑟夫:
“申請專利從實際的角度是行不通的,如果新技術不是無償和免費的話,人們就會遠離我們而去。” 文特·瑟夫堅持將今天互聯網成功的原因之一歸結于他和羅伯特·卡恩沒有申請專利,把TCP/IP視為私有財產。
1973年,文特·瑟夫和羅伯特·卡恩在設計互聯網的時候,做出一項重要決定,一定要讓電腦和電腦之間的溝通敞開和透明;1975年,開始布設互聯網的時候,兩人一致決定要把這個禮物貢獻給人們,讓大家自由的分享。
6、如今的互聯網
如今,TCP/IP協議讓互聯網越來越遠,毫不夸張的說,沒有這張“網”的世界將不能成為21世紀。“網”一直處于慮擬世界,看不見、摸不著,連接世界的互聯網你有沒有想過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一起來看看。
看起來是下面這個樣子的(由Opte工程組繪制的互聯網地圖),原圖及說明請點此查看。
1)2003年的“互聯網”
2)2010年的“互聯網”
3)2015年的“互聯網”
4)以上圖是根據什么繪制出來的?
是基于真實的世界互聯網真實路由節點繪制出來的,具體流程如下圖所示:
7、通過TCP/IP是如何縮短地球上人與人的距離?
答案是通過各國鋪設在海地的通訊光纜實現的。下面一起來看看截至2015年國與國之間通過海底光纜的“連接”情況。
2015年全球互聯網跨國通信光纜的連接情況圖:
2015年全球互聯網跨國通信光纜的連接情況圖(中國部分放大顯示):
補充:這張圖里可以看到,中國的跨國海底光纜并不多,連接國外的網站延遲這么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張更吊炸天的全球互聯網跨國通信光纜的連接情況圖(2015年版):
好吧,我要是麻花騰,也做一張類似的QQ、微信的連接情況,估計會有拿破侖征服歐洲那樣的成就感。。。
8、TCP/IP重新定義了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單位
對于互聯網世界來說,網絡之間的距離可以用“網絡延遲”來衡量(單位通常是毫秒),從真實世界的角度講,正是TCP/IP協議的威力,重新定義了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單位,讓“連接”變的沒有距離感。
你可能會好奇,我們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通信延遲到底是多少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幾個圖。
從香港發起的通信,與世界主要節點的延遲示意圖:
說明:香港到美國的延遲大約是150ms、到英國超過200ms。
從英國發起的通信,與世界主要節點的延遲示意圖:
說明:從英國到中國的延遲大約是200ms。
從美國發起的通信,與世界主要節點的延遲示意圖:
說明:從美國到中國的延遲大約是120ms、到日本約80ms(果然是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