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并不可恥,一旦被濫用歪用,不但可恥,而且危險,這并不單指快播。最近十來年,技術被濫用,讓我們的生活有些時候不勝其煩?,F在郵箱里基本被垃圾郵件填滿,手機哐啷一聲來的多數是垃圾短信。大數據時代又一個趨勢是,普通人的手機來電、陌生電話多數都是垃圾電話。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被無序采納、存儲,把我們時刻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像奧威爾的《1984》里描述的那樣。繼五月份山東發生20萬份兒童信息被倒賣的案件后,廣東警方近日在一個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系列專案中,破獲70多個犯罪團伙,抓獲379名犯罪嫌疑人。這些犯罪活動中,個人信息每條從四毛到一塊錢明碼標價。這些只是個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倒賣的冰山一角。據統計,超過72%的個人有過自己的信息被泄露的經歷。大數據時代把無數創業者送到了創業的風口,也把受法律保護的個人信息和隱私送到了風口。
個人基礎信息蘊含無窮商機,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時代》問世之前,我們身邊一些感覺敏銳者就無師自通,有些不法分子則是早早動起歪腦筋。最早是福建某地誕生了全亞洲最繁忙的手機基站,海量發送垃圾短信,恭喜全國人民中獎。隨后我們的家里、辦公室的座機接到自稱郵局的可疑包裹通知,然后手機里收到是海量的購房信息?,F在,垃圾電話進入精準投放階段,賣奢侈品的、理財的、賣房的,旅游的、出國留學的,只要你有點消費能力,總有一款適合你,很多時候似乎是為你量身定制的。你自以為雁過不留痕,實際上時刻有人盯上你。
如果不是基于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非法獲取個人信息是一種犯罪行為,200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7)》就規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但此后盜取、倒賣個人信息行為不但沒有得到遏制,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近年來更加猖獗。陌生來電中推銷和騷擾類電話比例不斷增加,是最好的例證。個人信息從最初的姓名、地址、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網絡登陸賬號,泄露的內容越來越精細,可能泄露的端口越來越繁多,除非不用手機、不上網、不刷卡,甚至不購物,或者隱居深山荒島,過魯濱遜一樣的生活,否則沒法保證自己的信息安全。
現實生活中不斷看到各類友情提醒,類似不要亂丟快遞單、車票、水電交費單,不要亂扔舊手機、不要蹭公共WIFI,不要隨意留存身份證復印件、不要在社交媒體上暴露過于詳細的個人信息、不要輕易參加網絡調查之類,但實際上防不勝防,因為需要提交姓名、手機號、需要登陸社交媒體、需要輸入銀行卡密碼的場合太多,你不可能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地下工作者。泄露個人信息的渠道有無數個,信息網絡越發達這樣的渠道都多,不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管力度,不加大處罰力度,單靠個人防范,實在是強人所難。實際生活中,非法獲取、倒賣個人信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個有點糾結的處罰力度。倒賣個人信息用于普通商業目標,和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詐騙綁架等惡性刑事案件,出發點相同而效果迥異,給處罰從重還是從輕出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