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9日召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推動我國網信事業發展,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當前,供需不匹配已成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互聯網+”作為化解供需不匹配的重要手段,其根本前提是網絡安全。因此,我國唯有以加快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為抓手,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供需不匹配問題,才能真正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
供需不匹配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目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而供需不匹配是這一矛盾在當下的集中體現。這主要是因為國內產品大多偏向于低端,在質量、外觀、品牌等方面難以很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導致一方面很多國內消費者不遠萬里去國外購買馬桶、奶粉、電飯鍋等產品,各種海外代購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國內出現不少商品銷售困難,產能過剩等情況。
“互聯網+”是化解供需不匹配的重要手段。實際上,“供給缺口”產生的重要原因是廠商在沒有真正“摸清”市場需求的情況下盲目生產導致供需不匹配,也就是經濟學上常說的“信息不對稱”。而目前,互聯網是唯一能夠以最快速度、最大范圍、最高限度貼近或實現完全信息的技術手段。通過“互聯網+消費”,廠商可以及時了解消費者偏好,響應其個性化需求;利用“互聯網+生產”,消費者則能隨時獲取廠商的產品信息,甚至還能利用互聯網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獲得個性化產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會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要著力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揮積極作用。”進而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打通供需不匹配的“中阻梗”。
網絡安全是“互聯網+”的根本前提。正如習總書記會上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試想,在一個烏煙瘴氣、生態惡化、缺乏安全保障的網絡空間,出于信息泄露等擔憂,消費者如何敢放心使用,了解商品信息,顯示自身需求偏好;廠商又豈敢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捕捉市場需求信息,更別提讓消費者利用網絡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問題,加快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一要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領域的法律法規,加強網絡信息安全能力建設頂層設計,加快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二應鼓勵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突破網絡安全保障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增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懾能力;三應提倡網絡安全保障群眾路線,構筑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7億網民共同參與的網絡安全防線。
總之,只有加快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營造一個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才能真正實現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供需不匹配問題,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